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里

在中醫學中,「五里」一詞具多重意涵,主要可分為脈學名詞與經穴兩大類別,以下分別詳述:

一、脈學名詞

「五里」為古代遍診法三部九候之部位之一。三部九候中,下部天之動脈即為五里,隸屬於足厥陰肝經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此處脈象可候肝氣之盛衰,為診察肝臟功能之重要窗口。透過觸診此處脈動,可判斷肝經氣血運行狀況,進而辨識肝鬱、肝火或肝血不足等證候。

二、經穴名稱

「五里」作為經穴名,依其所在部位分為上肢與下肢兩類:

1. 手五里

  • 歸經:屬手陽明大腸經。
  • 定位:位於上臂外側,曲池穴上3寸處,當肱骨外側緣凹陷中。
  • 主治:此穴善調局部氣血,主治肩臂疼痛、肘關節僵硬、瘰癧(淋巴結腫大),亦可用於中風後上肢不遂之輔助治療。

2. 足五里

  • 歸經:屬足厥陰肝經。
  • 定位:大腿內側,氣衝穴下3寸,當長收肌外緣處。
  • 主治:此穴與肝經氣血密切相關,主治少腹脹痛、小便不利、遺尿,以及因肝鬱氣滯所致之陰囊濕癢、婦人帶下等症。

三、經穴別名

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,「五里」亦為勞宮穴之別名。勞宮屬手厥陰心包經,位於掌心橫紋中央,握拳時中指尖所點處,主瀉心火、寧心神,常用於治療心煩、口瘡、癲狂等症。此種別名用法現已較少見,臨床多以「勞宮」為正名。

附註:五里相關穴道之刺灸法宜參考經典,並依具體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