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癃

五癃為中醫學中對五種泌尿系統疾病的統稱,最早記載於《武威漢代醫簡》。該典籍雖僅詳述四種癃症,然「五癃」之名始見於此。

五癃之主要類型

  1. 石癃(石淋):
    指泌尿系統結石所引發之癃閉,症見小便艱澀、尿中夾砂石,甚則腰腹絞痛。此與現代醫學之尿路結石相似,中醫認為多因濕熱蘊結下焦,煎熬尿液成石。
  2. 血癃(血淋):
    主症為小便淋瀝刺痛、尿色赤紅,或夾血塊。病因多責之於下焦濕熱灼傷血絡,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熱淋之甚者則尿血」,與血癃概念相合。
  3. 膏癃(膏淋):
    特徵為小便渾濁如米泔,或滑膩如脂膏,常伴排尿不暢。病因多為腎虛不固或濕熱下注,致精微物質外泄。《丹溪心法》謂「膏淋者,小便如膏出」,即屬此證。
  4. 泔癃
    臨床以小便混濁似米泔水為表現,多與脾虛濕濁下注或濕熱蘊結有關。此類症狀與現代醫學之乳糜尿或磷酸鹽尿有相似之處。

第五癃之推論
《武威漢代醫簡》雖未明載第五癃之名,然據後世醫籍所載,可能為「氣癃」(氣淋),證見小腹脹滿、小便澀滯、尿後餘瀝,因肝鬱氣滯或中氣不足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氣淋,氣滯不通」,可作參照。

病機與治法
五癃雖症狀各異,然病位皆屬下焦,與腎、膀胱功能失調相關。其病機不外濕熱、氣滯、腎虛三者,《武威漢代醫簡》載「五癃皆同藥治之」,反映古代醫家認為諸癃有共通病理基礎,或可異病同治。然臨床仍需辨證分型,如石癃清熱利濕排石,血癃涼血止血,膏癃補腎固澀或清利濕熱,以達「病即愈,石即出」之效。

古籍與理論聯繫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五癃之形成,正與膀胱氣化失常密切相關。後世如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將淋證分為石、血、膏、氣、勞等五淋,與漢簡所論五癃互有淵源,可見其理論影響之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