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亂
一、基本概念
「五亂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臟腑經脈之氣機逆亂所致之病理狀態,首載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靈樞·五亂》與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分別從氣機紊亂與邪氣干擾兩角度闡述其病機與表現,為後世辨治氣機失調之重要理論基礎。
二、經典分類與症狀
-
《靈樞·五亂》五氣逆亂
- 亂於心:心氣鬱閉,症見煩躁悶懣、沉默寡言、低頭靜臥。
- 亂於肺:肺失宣降,症見俯仰不安、喘息有聲、需以手按胸助呼吸。
- 亂於腸胃:升降失司,發為霍亂(註:此指吐瀉交作之氣機暴亂,非現代霍亂弧菌感染)。
- 亂於四肢:陽氣不達,手腳厥冷如四逆。
- 亂於頭:清陽不升,症見眩暈仆倒、頭重如裹。
-
《素問》五邪擾亂
- 邪入陽分:陽熱亢盛發狂。
- 邪入陰分:血脈凝滯成痹。
- 邪搏陽脈:陽氣上衝致巔頂疾患(如頭痛、暈眩)。
- 邪搏陰脈:陰氣阻滯致失音。
- 陰陽出入失常:陽入陰則靜默,陰出陽則躁怒。
三、病機探微
五亂核心在於「氣機升降失常」:
- 臟腑角度:心肺居上,其氣宜降;腸胃居中,主通降;頭為諸陽之會,需清陽上奉;四肢賴陽氣溫煦。氣逆則功能失序。
- 經絡角度:邪客經脈,阻滯營衛運行,導致陰陽不相順接,如「四厥」即手足三陰三陽經氣失調之果。
四、與相關理論連結
- 與五行關聯:五亂可對應五行生剋失常,如「亂於肺」屬金失肅降,可能由火剋金(心火亢)或土不生金(脾虛)所致。
- 與六淫辨別:外邪(如風、暑)可誘發五亂,但其本質為內在氣機失調,與單純外感病有別。
五、治法舉隅
歷代醫家根據病位深淺提出不同治則:
- 氣亂上焦:以降氣為先,如旋覆代赭湯。
- 腸胃霍亂:分寒熱用藿香正氣散或燃照湯。
- 陰陽相搏:調和營衛,取桂枝湯加減。
(註:此處僅列經典方藥方向,具體辨證需結合脈症。)
附:古籍擴展
《類經》註解「五亂」時強調:「亂之為言,乖戾失常之謂」,指出其病機複雜性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「臂脛之亂」與經絡辨證結合,補充針灸調氣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