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輪學說詳釋

源流與概念
五輪學說乃中醫眼科之核心理論,首載於宋初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其名取「輪」之義,既喻目珠圓轉如車輪,亦暗合精氣周流之象。此說上溯《靈樞·大惑論》「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於目」之論,將眼部分域為五,通應五臟,以闡釋生理病理聯繫。《銀海精微》更直言:「目有五輪,屬乎五臟」,確立「輪臟相應」之辨證框架。

五輪分部與臟象對應

  1. 肉輪

    • 部位:眼瞼(上瞼屬脾,下瞼屬胃)
    • 臟象:主屬脾,胃為表裏。脾主肌肉,職司運化,瞼胞腫脹、下垂多責脾虛濕困;粟瘡、針眼則常緣脾胃積熱。
    • 古籍佐證:《審視瑤函》謂:「胞瞼屬脾,肉輪主之」,臨床若見瞼弦赤爛,多從脾經風濕熱毒論治。
  2. 血輪

    • 部位:兩眥(內眥主心,外眥屬小腸)
    • 臟象:心主血,小腸為腑。眥部赤脈纏繞、澀痛,多為心火上炎;若兼胬肉攀睛,則多因血瘀熱壅。
    • 理論延伸: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血輪病赤,虛實皆關乎心」,臨證需辨陰虛火亢與實熱熾盛之異。
  3. 氣輪

    • 部位:白睛(包括球結膜與前部鞏膜)
    • 臟象:肺主氣,大腸相表裏。白睛紅赤屬肺經風熱;白睛溢血或青藍變色,則多關肺氣鬱滯或金虛木乘。
    • 病理特徵:《目經大成》云:「氣輪病白,多因燥金克木」,提示肺病可傳肝之風輪。
  4. 風輪

    • 部位:黑睛(含角膜與虹膜)
    • 臟象:肝主風,膽為腑。黑睛生翳、星點混濁,多因肝膽濕熱或風熱外襲;若見瞳神緊小,須防肝風內動。
    • 辨證精要: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風輪破損,禍及水輪」,彰顯輪間傳變之勢。
  5. 水輪

    • 部位:瞳神(泛指瞳孔及內眼組織如晶體、玻璃體等)
    • 臟象:腎主水,膀胱為腑。瞳神散大、視物昏朦多因腎精虧虛;若見青光眼之綠風內障,則屬肝腎陰虛陽亢。
    • 內涵拓展: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將內眼病症歸於水輪,如「目無所見,腎精絕也」,突顯腎精上承之要。

理論特質與臨床價值
五輪非僅解剖分區,實為「臟-輪-證」動態模型,蘊含三層深意:

  • 生理互濟:五輪賴五臟精氣濡養,《靈樞》「目者,宗脈之所聚」即此理。
  • 病理傳變:輪病可內傳臟腑,如白睛紅赤久延,常見咳嗽痰黃(肺病);反之,腎陰不足亦致瞳神乾澀(水輪病)。
  • 診治樞紐:清代《眼科啟明》提出「輪標臟本」說,如暴赤生瞖,當瀉肝膽實火(治臟),佐以外點退翳藥(治輪)。

此說為歷代醫家臨證圭臬,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治凝脂翳,依風輪屬肝之理,主用龍膽瀉肝湯;今之鍼灸取穴,亦循「睛明(膀胱經)治水輪、絲竹空(三焦經)瀉風輪」等配穴法,足見其臨床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