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脈
概念與定義
五脈是中醫脈學重要名詞,指五臟對應的基本脈象特徵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明確記載:「五脈應象:肝脈弦,心脈鈎(洪),脾脈代(緩),肺脈毛(浮),腎脈石(沈)。是謂五臟之脈。」此說法奠定了中醫脈診理論中五臟與脈象對應關係的基礎。
五脈具體特徵
1. 肝脈(弦脈)
- 形態特徵:如按琴絃,端直以長,指下挺然
- 形成機理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其氣應春,脈來弦長
- 臨床意義:主肝膽病、痛證、痰飲;弦而有力為實,弦而無力為虛
- 變脈:弦細為肝血不足,弦滑為肝熱痰盛,弦數為肝火亢盛
2. 心脈(鈎脈/洪脈)
- 形態特徵:來盛去衰,如水波洶湧,浮大有力
- 形成機理:心主血脈,其氣應夏,陽氣充盛則脈洪
- 臨床意義:主熱盛陽亢;洪大有力為實熱,洪而無力為虛陽外浮
- 變脈:洪數為氣分熱盛,洪大而芤為熱傷氣陰
3. 脾脈(代脈/緩脈)
- 形態特徵:從容和緩,一息四至,均勻有致
- 形成機理:脾為後天之本,其氣應長夏,濡養四旁則脈和緩
- 臨床意義:緩而有力為脾氣健運,緩而無力為脾虛濕困
- 變脈:緩滑為脾濕痰盛,緩弱為脾氣不足
4. 肺脈(毛脈/浮脈)
- 形態特徵:輕取即得,重按稍減而不空
- 形成機理:肺主氣屬衛,其氣應秋,主宣發則脈浮
- 臨床意義:浮而有力為表實,浮而無力為表虛;久病見浮為陽氣外越
- 變脈:浮緊為風寒,浮數為風熱,浮滑為風痰
5. 腎脈(石脈/沈脈)
- 形態特徵:輕取不應,重按乃得
- 形成機理:腎主封藏,其氣應冬,陽氣內潛則脈沈
- 臨床意義:沈而有力為裡實,沈而無力為裡虛
- 變脈:沈細為腎陰不足,沈遲為腎陽虧虛,沈弦為肝腎氣滯
理論淵源與發展
五脈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:
- 《難經》發展:提出「五臟脈有陰陽輕重之別」,強調五脈應兼顧脈位深淺與力度
- 王叔和《脈經》:系統歸納五脈與四季、五行的對應關係
-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:詳細描繪五脈及其兼脈的臨床鑑別要點
五脈與整體觀念
中醫五脈理論體現了整體觀思想:
- 天人相應:五脈對應五季(春弦、夏洪、長夏緩、秋浮、冬沈)
- 臟象相關:五脈反映五臟功能狀態及相互影響
- 辨證基礎:通過五脈變化推斷病因、病位、病性及病勢
臨床應用要點
- 脈症合參:需結合四診全面分析,避免單憑脈象斷病
- 變脈辨識:注意五脈相互兼雜的複合脈象
- 體質差異:考慮年齡、性別、體質等因素對脈象的影響
五脈理論作為中醫診法核心內容之一,經過歷代醫家臨床驗證與理論充實,已形成系統的診斷體系,至今仍是中醫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