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盲惡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盲惡候

五盲惡候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普濟方》,指因病而突然失明的重證。此證多因邪毒偏盛,導致肝腎精血虧虛,目竅失養而成,屬眼科急危重症。其具體表現可分為五類:痘豆盲驚風盲久渴盲久痢盲久瀉盲

五盲分類

1. 痘豆盲

因痘疹(如天花、麻疹等)邪毒熾盛,上攻目竅所致。痘毒鬱滯經絡,傷及肝血,使目絡阻塞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遂致暴盲。症見痘疹發病過程中,雙目突然視物不清,或完全失明,常伴頭痛、目赤、煩躁等症。

2. 驚風盲

因小兒驚風(如高熱驚厥、癇證等)風火相煽,擾動肝陽,上衝目系而成。肝主風,風火內動,耗傷肝陰,致使目系失養,驟然失明。臨床可見抽搐、神昏後,隨即出現視力喪失,或目睛上竄、斜視等症。

3. 久渴盲

因長期消渴(糖尿病類疾病)陰津虧耗,肝腎精血不足,虛火內灼,導致目絡失養。陰虛燥熱,上灼目竅,日久則視物昏矇,甚至突然失明。患者多伴有多飲、多尿、形體消瘦等消渴症狀。

4. 久痢盲

因長期痢疾(如慢性痢疾、腸道感染等)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清陽不升,目失所養。久痢傷及肝腎,精血虧虛,不能上注於目,最終導致視力急劇下降或喪失。常見於痢疾遷延不癒,伴有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者。

5. 久瀉盲

因長期泄瀉(如慢性腹瀉、脾虛泄瀉等),脾腎陽虛,精微不化,氣血無以滋養目竅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久瀉損傷中氣,進而影響肝腎,精血不足,導致目系失養,暴發失明。臨床可見久瀉不止,逐漸出現視物模糊,終至目盲。

病機分析

五盲惡候的核心病機為邪盛正虛,肝腎精血虧耗,目竅失養。五種盲證雖致病因素不同,但最終均傷及肝腎,使目系失養,導致暴盲。

  • 肝腎同源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,上濡目竅。若肝腎虧虛,則目無所養。
  • 邪毒攻目:痘毒、風火、燥熱、痢瀉久病,均可上犯目系,或直接損傷目絡。
  • 氣血衰敗:久病耗傷氣血,清陽不升,目絡空虛,視力驟減。

此證預後多屬險惡,需辨明病源,及時調治,以免貽誤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