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煩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瘡瘍煩躁

瘡瘍煩躁為中醫病證名,指瘡瘍疾患兼見煩躁不安之證候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二。其病機多因寒邪搏於血分,致血行澀滯,鬱而化熱,熱毒壅結成瘡。若熱毒不得宣泄,內燔臟腑,擾及心神,則見煩躁、口渴等症。臨床須辨明虛實,分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內攻:瘡瘍化熱,毒邪熾盛,內傳五臟,上擾心神,故見煩躁。
  2. 血脫發躁:瘡瘍潰後,膿血過泄,陰血虧耗,虛陽浮越,致煩熱躁擾。
  3. 氣脫煩躁:久瘡氣虛,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虛陽外越,呈現真寒假熱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㈠ 熱毒內攻證

  • 主證:瘡瘍腫痛劇烈,煩躁發熱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數而實。
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瀉火除煩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內疏黃連湯(《醫宗金鑒》)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,瀉火解毒。
    • 金銀花散加連翹、山梔:增強清熱透邪之效。

㈡ 血脫發躁證

  • 主證:瘡瘍潰後,煩熱口渴,面赤目紅,脈大而虛,重按無力。
  • 治法:益氣補血,托毒生肌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減白芷、連翹、金銀花,加當歸、生黃芪,以補血托毒。
    • 若效不顯,改用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,益氣生血,固攝浮陽。

㈢ 氣脫煩躁證

  • 主證:身熱反欲惡衣,躁擾欲臥涼處,四肢厥冷,脈沉微細。
  • 治法:回陽救逆,溫補托毒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托里消毒散去清涼之品(白芷、連翹、金銀花),加肉桂、附子,溫陽固脫。
    • 若陽衰甚者,用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峻補元陽。

附: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《外科精要》指出:「瘡瘍煩躁,有實火、虛陽之別,誤治則危。」強調辨明寒熱真假之重要性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「毒火攻心」與「陽虛躁擾」,前者宜苦寒直折,後者需甘溫除熱。

此證涉及瘡瘍與臟腑關聯,治療時需結合局部與整體,方不致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