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交,又稱鼻交頞中,為中醫經外奇穴之別名,其定位與臨床應用具獨特理論依據,屬中醫針灸學特殊穴位範疇。
穴位定位
鼻交穴位於鼻部正中線,具體位置在鼻樑上方之凹陷處,即鼻骨與額骨交接之頞中部位。《針灸集成》載其「當鼻樑上端之凹陷」,與督脈循行密切相關,鄰近印堂與素髎穴,為陽氣交會之所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歸屬:
鼻交穴雖屬經外奇穴,然其位置毗鄰督脈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一身之陽氣,故此穴可調節頭面部氣血,尤善疏通鼻竅壅滯。 - 臟腑聯繫:
中醫認為「鼻為肺之竅」,而督脈貫脊屬腎,故鼻交穴可兼調肺腎二臟。肺氣失宣所致鼻塞、流涕,或腎陽不足引發之鼻冷、嗅覺減退,皆可藉刺激此穴改善。 - 氣血特性:
該穴位處鼻骨與軟骨交接處,皮下組織淺薄,針刺時易得氣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「鼻交頞中,主頭風目瞑」,反映其能引清陽之氣上行,散頭面風邪。
臨床應用
- 主治病症:
傳統文獻記載,鼻交穴主治鼻淵(鼻竇炎)、鼻鼽(過敏性鼻炎)、頭痛、目眩等症。現代中醫擴展其用於嗅覺障礙、鼻衄(鼻出血)之輔助治療。 - 配伍用法:
配迎香穴通鼻竅,配合谷穴疏風解表,配百會穴升提陽氣,共奏開竅醒神之效。
操作技法
古法多採針刺或艾灸:
- 針刺:斜刺0.2~0.3寸,輕捻轉至局部酸脹。
- 艾灸:以雀啄灸法溫灼3~5壯,適用於虛寒證。
此穴沿用見載於《千金要方》《類經圖翼》等典籍,體現中醫「以局部治遠端」及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辨證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