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逆之中醫理論詳解
在中醫典籍中,"五逆"是一個重要的病理概念,意指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五種危險證候,可分為內證五逆與癰瘍五逆兩大類。這些證候標誌著正氣衰敗、邪氣猖獗的危重狀態,對於臨床診斷與預後判斷具有重要意義。
內證五逆
《靈樞·玉版》記載的內證五逆是診斷內科疾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:
- 第一逆證:腹脹、身熱而脈大。腹脹本屬虛證,身熱為邪盛,脈大為正虛邪盛之象,三者相合顯示正不抗邪。
- 第二逆證:腹鳴而滿、四肢清冷、泄瀉,卻見脈大。此證脾陽虛衰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本應脈沉弱卻反見脈大,為虛陽外越之危象。
- 第三逆證:衄血不止而脈大。衄血為血熱妄行或氣不攝血,脈大則顯示氣血兩虛,血失統攝。
- 第四逆證:咳嗽、小便帶血、形體羸瘦脫形,脈小卻勁急。此為陰精耗竭,虛火上炎,正氣極度衰弱而邪氣仍熾的表現。
- 第五逆證:咳嗽、形體枯槁、身熱不退,脈細小但急數。此證陰陽雙虧,虛熱內生,病入膏肓之象。
《靈樞·五禁》補充了熱病五逆之證:
- 熱病當見數脈卻反靜,汗已出而脈仍盛躁,顯示正氣不敵邪熱;
- 泄瀉證當見沉細脈卻反洪大,為陽氣外泄之兆;
- 著痹久治不愈,肌肉萎縮破潰,身熱不退,脈象時斷時續,顯示氣血極度虧耗;
- 病邪內淫導致形體枯槁,身熱面色蒼白無華,又有瘀血便下,病情極其危重;
- 出現寒熱間作導致形體消脫,脈象堅硬搏指,為正氣衰竭、邪氣獨盛之象。
癰瘍五逆
《靈樞·玉版》記載的癰瘍五逆,是由於外傷或癰疽瘡瘍等病失治誤治引發的五種逆證:
- 白眼青黑,眼小:五臟精氣衰竭之徵,白眼屬肺,青黑為肝腎敗象,眼小為脾精不榮。
- 服藥即嘔:胃氣將絕,不能受納藥食,為後天之本衰敗之兆。
- 腹痛劇烈伴嚴重口渴:熱毒熾盛,灼傷陰液,正氣不能托毒外出。
- 肩頸活動嚴重受限:瘡毒內陷,影響督脈陽氣運行,致樞紐不利。
- 聲音嘶啞,面色枯槁:肺腎陰精大損,臟真暴露。
明代《外科正宗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"七惡證"理論,進一步完善了瘡瘍危重證的診斷體系。癰瘍五逆與內科五逆雖然表現形式不同,但都指向臟腑功能嚴重失調、陰陽氣血極度紊亂的危重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