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氣之中醫內涵釋義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「五氣」為重要基礎概念,其涵蓋範圍廣泛,可依不同經典論述與臨床應用,歸納為以下六類核心定義:

一、五種氣味:五氣入臟

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提出「天食人以五氣」,指自然界五種氣味對應五臟之滋養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臊氣入肝,焦氣入心,香氣入脾,腥氣入肺,腐氣入腎。」五氣經鼻息入體,調和臟腑機能。此說亦與五行理論相應:

  • 臊氣屬木,主入肝,助疏泄;
  • 焦氣屬火,主入心,通血脈;
  • 香氣屬土,主入脾,運化水穀;
  • 腥氣屬金,主入肺,司呼吸;
  • 腐氣屬水,主入腎,藏精納氣。

二、五運之氣:五行生剋

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言「五氣更立,各有所勝」,此處「五氣」指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之運化氣機。五氣隨四時更迭而輪轉主令,如春木主生、夏火主長、長夏土主化、秋金主收、冬水主藏。其相生相剋關係維繫自然與人體之動態平衡,醫家據此推演病機與治則。

三、五志之氣:情志內生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」五臟氣化功能外顯為情志活動,具體對應為:

  • 心主喜,過喜則氣緩;
  • 肝主怒,過怒則氣上;
  • 脾主憂,過憂則氣結;
  • 肺主悲,過悲則氣消;
  • 腎主恐,過恐則氣下。
    此理論為中醫情志致病學說之核心,內傷七情常致氣機紊亂。

四、五色之氣:臟華外現

《素問·刺法論》提及「五氣護聲之華」,指五臟精氣外顯為面部五色:

  • 青氣發於肝,主風木之象;
  • 赤氣發於心,主火熱之征;
  • 黃氣發於脾,主濕土之候;
  • 白氣發於肺,主燥金之兆;
  • 黑氣發於腎,主寒水之態。
    診察五色變化可推測臟腑虛實,如面青多主肝鬱血瘀,面黃多見脾虛濕盛。

五、中央土氣:生化之本

土居五行之中,其數為五,故「五氣」亦專指土氣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」,脾胃屬土,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土氣旺盛則四臟得養,此說與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理論互為呼應。

六、五味化氣:藥食歸經

《類經》載「五氣,五味之所化也」,指藥食之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入體後化生五氣,循經歸臟:

  • 酸味化木氣,趨行肝經;
  • 苦味化火氣,趨行心經;
  • 甘味化土氣,趨行脾經;
  • 辛味化金氣,趨行肺經;
  • 咸味化水氣,趨行腎經。
    此為中藥性味歸經理論之根基,指導臨床用藥配伍。

綜觀之,「五氣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多重並存,既可闡釋自然與人體之氣化聯絡,亦貫穿診法、藥理及養生實踐,乃天人相應思想之具體映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