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氣朝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氣朝元
「五氣朝元」為氣功內丹術之重要術語,源自道家修煉理論,亦與中醫臟象學說密切相關。其核心在於調和人體五臟之精氣,使其歸聚於上丹田(泥丸宮),以達身心合一之境。關於「五氣朝元」的具體內涵,歷代典籍所言略有差異,然皆不離五臟氣機的調攝與精神意志的凝練。
一、五氣之釋義
中醫理論中,「五氣」泛指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所化生之氣,分別對應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。五臟之氣各司其職:
- 肝氣屬木,主疏泄,藏魂,與情志調達相關。
- 心氣屬火,主血脉,藏神,統領精神活動。
- 脾氣屬土,主運化,藏意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
- 肺氣屬金,主氣司呼吸,藏魄,調節一身之氣。
- 腎氣屬水,主藏精,寓元陰元陽,為生命根基。
二、五氣朝元之理論基礎
-
《性命圭旨》之說
主張透過「身心不動」,使五臟之氣歸於本位,並上聚於頂(上丹田):- 身不動:形體靜定,則腎精固攝,水氣朝元。
- 心不動:心神內守,則心氣凝練,火氣朝元。
- 真性寂然:性情恬淡,則肝魂內藏,木氣朝元。
- 妄情不起:慾念不生,則肺魄安伏,金氣朝元。
- 四大和合:身形安穩,則脾意歸中,土氣朝元。
-
《金丹四百字·序》之說
強調感官與意識的內斂,使五臟精氣各歸其位:- 目不視外物,魂歸於肝(木)。
- 耳不聞外聲,精歸於腎(水)。
- 口不言語,神歸於心(火)。
- 鼻不嗅香臭,魄歸於肺(金)。
- 四肢不動,意歸於脾(土)。
此狀態下,五臟之氣不隨外境散逸,反能內聚昇華。
三、五氣朝元與中醫養生
在中醫理論中,五氣朝元不僅是修煉境界,亦體現「陰陽平衡、臟氣調和」的養生原則:
- 精氣神合一:五臟之氣上聚泥丸,實則為精、氣、神三寶熔鑄的過程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之旨。
- 五行生剋協調:五氣歸元需五臟相互制約與促進,如腎水濟心火、肝木疏脾土等,展現五行生剋的動態平衡。
- 經絡氣機升降:五氣朝元涉及任督二脈與三焦氣化,透過津液輸布與氣血周流,實現「清陽上升、濁陰下降」的生理狀態。
四、修煉要旨
綜合典籍所述,五氣朝元的關鍵在於:
- 形神共養:形體鬆靜與心神專一相輔相成,避免「形勞而不休,精用而不已」的耗損。
- 情志調攝:收斂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,使五臟不受情志過激所傷。
- 呼吸綿長:透過調息(如胎息、逆呼吸)引動內氣,助益五氣歸元。
此概念深具道家色彩,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實踐,透過內煉提升人體自愈潛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