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竅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竅出血

證名,指耳、目、口、鼻等五官竅穴同時出血之症,屬中醫危急重症範疇,多因臟腑熱極、氣血逆亂,或陰陽離決、血不歸經所致。此證記載於《嵩崖尊生書·卷八》,謂其治法當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

病機與證候分析
中醫理論認為,五官竅穴與五臟相聯屬:鼻為肺竅、目為肝竅、口為脾竅、舌為心竅、耳為腎竅。若五竅齊衄,多提示臟腑氣血嚴重失調,常見於以下病機:

  1. 火熱熾盛:六淫化火或五志過極,熱迫血妄行,灼傷絡脈,尤以心肝火旺或肺胃熱盛為多見。
  2. 氣虛不攝:久病氣虛,統血無權,血溢脈外,然此類多見慢性單竅出血,五竅同病較少。
  3. 陰陽離決:危重病末期,真陰耗竭,虛陽浮越,陽不守陰而血脫於上,屬「戴陽」之變證。

臨床治法
《嵩崖尊生書》載應急外治法:先以清水噴患者面部,取其寒涼鎮靜之效;繼以醋浸粗紙敷貼囟門(督脈所過),醋性收斂,囟門為諸陽之會,此法可暫斂浮越之陽,導血下行。

內服方藥分三階段:

  1. 急則止血:以當歸一兩煎湯,配沈降香五錢(磨汁),兼沖童便。當歸養血和血,沈降香質重下氣、引血歸經,童便咸寒降火,共奏降氣攝血之效。
  2. 調血歸經:血止後,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加人參補氣固脫、五味子斂陰安神,使氣血相附。
  3. 培本固元:後期以丸劑緩圖,如歸脾丸或知柏地黃丸加減,隨證調理陰陽氣血。

辨證延伸
此症若兼見面赤煩躁、脈洪大,屬實火,可合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;若神疲脈微,為虛陽外越,需參附湯回陽固脫。然五竅出血多屬標急,臨證須結合舌脈,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執一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