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胠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胠俞為中醫經絡學中特定腧穴之別稱,典出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〈刺瘧〉篇:「五胠俞各一。」唐代王冰注釋明確指出,此穴即「譩禧」之別名,屬足太陽膀胱經要穴。以下就其定位、功效及相關理論詳述:
一、文獻溯源與定位
- 經典依據
《素問》將五胠俞列為瘧疾刺灸要穴,王冰註解直接對應至「譩禧穴」(膀胱經第45穴),定位於背部第六椎下(第六胸椎棘突下),旁開三寸處,與督俞、膈俞相鄰。 - 名稱考證
「五胠」古義指腋下肋上部位,《說文解字》釋「胠」為「亦(腋)下也」,反映此穴主治範圍與脅肋氣機相關;「俞」通「腧」,強調其為氣血轉輸之所。
二、經穴特性與功能
- 經脈歸屬
隸屬足太陽膀胱經,此經為「陽脈之海」分支,主表證及臟腑背俞調節。譩禧穴(五胠俞)位居背部,近心肺之所,故能調節上焦氣血。 - 主治功能
- 通調氣機:擅治胸脅脹滿、咳逆氣喘,與「肝募期門」相配可疏解木火刑金之證。
- 和血止瘧:古典應用於瘧疾寒熱往來,透過膀胱經「開腠理」作用驅邪外出。
- 寧神開鬱: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能療「驚悸、多夢」,與心俞配伍可安神定魄。
三、理論延伸與配伍
-
與臟象學說關聯
背部腧穴多對應內臟功能,五胠俞鄰近「督俞」(通督脈)、「膈俞」(血會),故可協調氣血運行,尤適氣滯血瘀之胸痹。 -
針刺與灸法要點
- 傳統針刺深度約0.5~0.8寸,忌深刺防傷肺臟。
- 灸法多用於寒證,《千金要方》建議壯數以七為度,溫通上焦陽氣。
-
配穴舉隅
- 合肺俞、中府治風寒咳喘。
- 配膻中、陽陵泉緩解脅肋掣痛。
四、古今應用演變
明代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五胠俞為「陽氣怫鬱之所」,突顯其宣發之性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擴大應用於「痰飲停胸」之證,顯示後世對其理氣化痰功效的拓展。
此穴古今名稱雖異(譩禧、五胠俞),然其調氣活血、通達陽分的核心價值,始終貫穿中醫臨床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