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軟
定義與概述
五軟乃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指小兒出現頭軟、項軟、手足軟、肌肉軟、口軟等五種軟弱無力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又名「軟癱」。明代《保嬰撮要》對其病理機轉有詳細論述,認為其根本在於脾胃功能失調,強調「胃為水谷之海,為五臟之本,六腑之大原」的重要性。
病因病機
五軟主要成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大類:
先天因素
- 稟賦不足:父母精血虧虛,或孕期調養不當,導致胎兒先天精氣不充。《古今醫統》稱此為「胎怯」,指出此類患兒多形體羸弱,筋骨不堅。
- 腎精虧損:腎主骨生髓,先天腎精不足則骨骼發育不良,髓海空虛則頭項軟弱。
後天因素
- 脾胃虛弱:脾主肌肉四肢,胃為水谷之海。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養而軟弱無力。《保嬰撮要》特別強調「治法必先以脾胃為主」。
- 氣血兩虛: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足,導致筋骨肌肉痿弱不榮。
-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痿軟,動作遲緩。
臨床表現
五軟具體表現為以下五方面:
- 頭軟:頭部不能自舉,東倒西歪,囟門寬大遲閉。
- 項軟:頸項軟弱無力,不能豎頭,俗稱「天柱骨倒」。
- 手足軟:四肢痿軟無力,握持不固,站立行走困難。
- 肌肉軟:肌肉鬆弛無力,形體消瘦,皮膚皺褶明顯。
- 口軟:口唇肌力弱,吮吸無力,流涎不止。
辨證分型
根據中醫理論,五軟可細分為以下證型:
脾胃氣虛型
- 主要表現:肌肉鬆軟,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肝腎不足型
- 主要表現:發育遲緩,囟門遲閉,牙齒生長緩慢,坐立行走無力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少苔,脈沉細無力。
氣血兩虛型
- 主要表現: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肢體軟弱,動則氣促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嫩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五軟以補益為主,根據不同證型施治:
基本治則
- 補中益氣: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,健脾益胃,補氣升陽。《保嬰撮要》謂此方可「滋化源」,從根本上改善氣血生化功能。
- 補腎填精:配合地黃丸類方劑,補腎益精,強壯筋骨,特別適用於頭項手足三軟。
分型論治
-
脾胃氣虛型
- 治法:健脾益氣
- 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加減
-
肝腎不足型
- 治法:補益肝腎
- 代表方劑:六味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加減
-
氣血兩虛型
- 治法:益氣養血
- 代表方劑: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
預防與調護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思想,對於五軟的預防重在:
- 孕期調養:孕母應注意營養均衡,調暢情志,避免過勞。
- 合理哺育:嬰兒期應按時哺乳,循序漸進添加輔食,避免傷脾胃。
- 適度鍛鍊:根據患兒情況進行適量肢體活動,促進氣血運行。
古籍參考
歷代醫籍對五軟多有論述:
- 《嬰童百問》首次系統記載五軟病症。
- 《保嬰撮要》強調脾胃為本,提出補中益氣湯與地黃丸並用的治療方案。
- 《古今醫統》指出五軟與胎怯的關係,補充了先天因素的認識。
五軟的治療需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辨證施治,通常需要較長時間調養,方能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