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五色理論詳述

五色,為中醫學中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指青(蒼)、赤、紅、黃、白、黑五種顏色。其與五行、五臟相應,用以闡述人體生理病理之聯繫,亦為望診之關鍵依據。

五色與五行、五臟之配屬

  1. 青色

    • 五行歸屬:屬木。
    • 臟腑相應:主肝,與膽相表裏。
    • 生理意義:肝主疏泄,青色為其常色,然當顯露於外,則多提示氣滯血瘀或肝氣鬱結。
    • 病理表現:面青常見於寒證、痛證,如寒凝肝脈之脅痛,或驚風抽搐。
  2. 赤色

    • 五行歸屬:屬火。
    • 臟腑相應:主心,與小腸相表裏。
    • 生理意義:心主血脈,赤色為氣血充盈之象,然過赤則為熱象。
    • 病理表現:面赤多主熱證,實熱者滿面通紅,虛熱者顴紅如妝;亦見於戴陽證,為虛陽外越。
  3. 黃色

    • 五行歸屬:屬土。
    • 臟腑相應:主脾,與胃相表裏。
    • 生理意義:脾主運化,黃為脾土之本色,然異常發黃多與濕邪相關。
    • 病理表現:面色萎黃屬脾虛氣弱;黃而鮮明如橘為陽黃,屬濕熱;黃而晦暗如煙熏為陰黃,屬寒濕。
  4. 白色

    • 五行歸屬:屬金。
    • 臟腑相應:主肺,與大腸相表裏。
    • 生理意義:肺主氣,白為氣血未充或耗散之象。
    • 病理表現:面色㿠白多為氣虛或血虛;蒼白見於陽氣暴脫;白而浮腫為陽虛水泛。
  5. 黑色

    • 五行歸屬:屬水。
    • 臟腑相應:主腎,與膀胱相表裏。
    • 生理意義:腎藏精,黑為腎虛或寒凝之徵。
    • 病理表現:面黑而淡為腎陽虛衰;黑而焦枯為腎精耗竭;眼眶見黑多為水飲內停或寒濕帶下。

五色診病之應用

五色雖與臟腑相應,然臨床須察其潤澤、枯槁、浮沉、散摶等變化,並結合四診合參。如《靈樞·五色》曰:「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。」然色診需辨常變,如久居高原者面紫屬常態,非皆病象。此外,五色生克(如肝病見白色為金克木)亦可推斷病勢順逆。

五色與氣血盛衰

色澤反映氣血狀態:

  • 明潤含蓄:為氣血調和,病輕易治。
  • 晦暗枯槁:為臟氣衰敗,病深難癒。

此理論不僅用於診斷,亦指導治療,如滋腎填精可改善面色黧黑,健脾化濕能消退黃疸等,均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辨證思想。

(註:此內容依《黃帝內經》及歷代醫家論述歸納,未涉及現代醫學轉譯或臨床建議,純粹闡釋傳統理論框架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