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色帶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色帶下
病證名,亦稱「帶五色俱下」或「帶下五色」。此症最早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四,記載:「治五色帶下方:服大豆紫湯,日三服。」臨床表現為陰道流出雜色穢濁液體,質地或稠或稀,氣味腥臭或惡穢,且綿延不止。部分患者伴隨陰部搔癢、小便短赤、口苦咽乾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五色帶下多因 濕熱蘊結下焦,久積成毒,進一步損傷 衝任帶脈 所致。濕熱之邪與體內瘀滯互結,腐敗氣血,化生穢濁,遂見帶下五色雜陳。其病機特點在於毒瘀互結,不僅涉及 肝經濕熱,亦可能與 脾虛濕盛 或 腎氣虧虛 相關。若帶下色青,多與肝經濕熱有關;色黃屬脾濕下注;色赤白相兼者,可能為熱毒傷絡;若色黑質稠,則提示下焦瘀毒深重。
辨證與治療
本證屬 濕毒帶下 範疇,治療首重 清熱解毒、化濕祛瘀,並需調理衝任。常用方劑如:
- 龍膽瀉肝湯加減:適用於肝經濕熱偏盛者,佐以敗醬草、土茯苓增強解毒之效。
- 五味消毒飲合 四妙丸:針對熱毒熾盛,配合蒼朮、黃柏清利下焦濕熱。
- 易黃湯:若兼脾虛濕滯,可佐山藥、芡實健脾固帶。
若帶下夾雜血絲或腐敗物,需考慮 瘀毒內結,可加丹參、赤芍以活血化瘀;陰癢劇者,可外用 蛇床子散 煎湯熏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