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發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瘡瘍發痙
病證名,指瘡瘍患者併發痙證之危候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》卷四十六。此症多因瘡瘍病程中氣血耗傷或熱毒熾盛,導致筋脈失養,或邪毒內陷、擾動肝風所致。臨床以牙關緊閉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,屬瘡瘍重症,須及時辨治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虧虛:瘡瘍潰後膿血過多,或久病耗傷陰血,肝失所養,虛風內動而發痙。
- 熱毒熾盛:瘡毒內攻,灼傷陰液,筋脈失濡;或疔瘡走黃、癰疽內陷,毒邪深入營血,引動肝風。
- 風邪外襲:瘡瘍潰後正氣虛弱,外風乘虛侵入經絡,與內熱相搏,風火相煽而致痙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突然牙關緊閉,項背強直,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兼證:若屬熱毒內陷者,多伴高熱、神昏、瘡面色黯;氣血兩虛者,則見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、脈細弱。
辨證論治
-
熱毒動風證
- 證候:瘡腫灼痛,高熱煩躁,抽搐劇烈,舌紅絳、苔黃燥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肝息風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,酌加紫雪丹開竅息風。
-
陰虛風動證
- 證候:瘡口久不斂,肢顫無力,低熱顴紅,舌乾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養血,柔肝息風。
- 方藥: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加減,配合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絡。
-
氣血兩虛證
- 證候:瘡瘍潰後膿血淋漓,抽搐時發時止,神疲氣短,舌淡,脈濡弱。
- 治法:益氣補血,緩急止痙。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加天麻、鉤藤,重用黃芪、人參扶正固本。
古籍參考
-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瘡瘍發痙,總由毒陷傷陰,或亡血過甚,急當審因治本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癰疽潰後發痙,屬逆證,若見神昏、瘡陷,多為毒入心包。」
此症危篤,須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尤重脈象與瘡形變化,用藥當標本兼顧,或清解、或滋填,以平痙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