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色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色丹

五色丹為中醫小兒丹毒之一種,屬皮膚病範疇,其特徵為丹毒之色澤變幻不定,或青、或白、或黃、或黑、或赤,故名「五色丹」。該病名最早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書中所述此症多因風毒熱邪侵襲,其熱勢盛衰不定,或兼夾寒熱之變,致使毒邪滯留肌膚,發為丹毒而色變無常。另有別名「油腫赤硫丹」、「五色油丹」,皆以其症狀特點而命名。

病因病機
五色丹之發病,主要與風毒熱邪相關。小兒肌腠疏薄,衛外不固,易為風熱毒邪所乘。風性善行數變,熱毒熾盛則丹色赤紅;若熱毒壅滯,血行不暢,可現青色或黑色;兼夾濕邪鬱蒸,則見黃色;若正氣不足,邪毒鬱而不發,則呈白色。此外,熱毒與體內痰濕、瘀血相搏,亦能導致丹毒色澤變化多端。

治法與方藥
外治為五色丹之主要療法,旨在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瘀。

  1. 外敷方:取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黃芩、乾藍、商陸各等分,研為細末,以水調勻塗敷患處。大黃、芒硝瀉熱解毒;梔子、黃芩清熱瀉火;乾藍(即藍靛)涼血解毒;商陸散結消腫,共奏清熱涼血、解毒消丹之效。
  2. 外洗方:以棗樹根、丹參、菊花煎湯外洗。棗樹根活血解毒;丹參活血祛瘀;菊花疏風清熱,三者協同可驅風毒、活絡消腫。

相關中醫理論
五色丹之色澤變化,與中醫五行理論相應:青色屬肝,主風;赤色屬心,主火;黃色屬脾,主濕;白色屬肺,主氣;黑色屬腎,主寒。丹色之變,反映體內邪氣性質及臟腑失衡,故臨證時需辨色施治,兼顧調理臟腑氣血。若丹色偏赤,宜加重清心涼血之品;若見青黑,需佐以活血通絡之藥。

此症雖以外治為主,然若兼見發熱煩躁等全身症狀,可內服清熱解毒劑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,但須據證斟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