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神

五神乃中醫生理學之名詞,指人體五種精神意識活動,分別為神、魄、魂、意、志,各藏於五臟,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本病論》云:「人犯五神易位,即神光不圓也。」意謂五神若失調或位置錯亂,則精神不濟、氣機紊亂。五神與五臟相對應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整體觀,以下詳述其具體內涵與關係。

  1. 神(心所藏)
    「神」為五神之首,主宰人的意識、思維及整體生命活動。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兩精相搏謂之神。」心神乃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氣相合所化,為人體生命活動之外在表現。心藏神,主血脈,故心血充足則神明清朗;若心血虧虛,則易見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神不守舍之證。
  2. 魄(肺所藏)
    「魄」與人體本能活動相關,如感覺、運動、反應等,屬陰神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。」肺藏魄,主氣司呼吸,魄力強健則感覺敏銳、動作協調;若肺氣不足,魄失所養,可致反應遲鈍、畏寒怯弱。
  3. 魂(肝所藏)
    「魂」主謀慮、夢境及潛意識活動,屬陽神。《類經》載:「魂隨乎神,故神昏則魂蕩。」肝藏魂,主疏泄,肝血充盈則魂安而夜寐香甜;若肝血虛或肝火亢,魂不歸肝,則見失眠多夢、夢遊或情志異常。
  4. 意(脾所藏)
    「意」指思維、記憶與專注力,與脾之運化功能相繫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有所憶謂之意。」脾藏意,主運化水穀精微,脾氣健旺則思慮清晰、記憶力佳;若脾虛濕困,意失所主,可致注意力渙散、思維遲鈍。
  5. 志(腎所藏)
    「志」為意志力與決斷能力之根本,亦與生命力相關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曰:「腎藏志。」腎藏精,精生髓充腦,腎氣充足則志向堅定、行動果決;若腎精虧虛,志不內守,則見意志消沉、恐懼易驚。

五神與五臟之關係
五神分屬五臟,反映五臟氣血盛衰。臟腑功能正常,則五神安和;若臟腑失調,五神亦隨之紊亂。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」,說明形神相依,調神必先調形。中醫臨床上,養心安神、疏肝調魂、健脾益意等治法,皆基於五神理論,以達身心平衡。

此五神系統不僅為中醫神志學說之核心,亦貫穿於診斷治療,體現中醫對精神活動與生理功能統一之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