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「五聲」理論探微
「五聲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與五臟相應的五種生理性聲音表現,分別為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臟相音」之說,將聲音與臟腑功能、氣血盛衰相聯結,成為診察疾病的重要依據。以下分述其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及中醫內涵:
一、肝在聲為「呼」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肝氣鬱結或升發太過,易出現「呼呼嘆息」或急躁呼喊之聲。臨床上,肝鬱患者常見長吁短嘆;肝陽上亢者則可能言語高亢急促。肝病之聲多與情志不暢相關,反映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。
二、心在聲為「笑」
心藏神,主血脈。正常情況下,心氣調和則笑聲自然有度。若心火亢盛或心神失守,可能表現為無故嬉笑不休,甚或狂笑不止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神有餘則笑不休」。反之,心陽不足者,笑聲低微無力。
三、脾在聲為「歌」
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氣健旺時,言語表達流暢自如,歌聲清亮;若脾虛濕困,則聲如呫囁,言語重濁或反覆囈語。古醫籍亦記載,脾熱患者可能出現「歌吟無度」的表現,反映土德失常。
四、肺在聲為「哭」
肺主氣司呼吸,其志為悲。正常哭泣為情緒宣洩之常態,但若肺氣虛弱或宣降失常,可能表現為悲憂善哭、聲低氣怯。例如肺氣不足者,哭聲微弱;而燥邪傷肺者,聲音嘶啞伴乾咳,皆屬「哭」聲範疇的異常表現。
五、腎在聲為「呻」
腎藏精主骨,為先天之本。健康狀態下,「呻」為低沉吟誦之聲;若腎氣虧虛或陰陽失調,則見呻吟不休、聲弱氣短。如《素問》提及「腎風之狀,多汗惡風,面痝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,隱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」,常伴虛弱呻吟。
五聲與診斷應用
中醫聞診重視五聲變化,通過聲音的高低、強弱、清濁判斷臟腑虛實。如笑聲過亢多責之心火,歌聲斷續常關乎脾濕,此即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具體體現。歷代醫家更結合五運六氣,分析四時聲音特徵與疾病的關聯,深化「五聲」理論的臨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