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勝
定義與源流
「五勝」為中醫五行學說的重要術語,意指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(五行更勝),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致和平。」唐代王冰注釋曰:「五勝,謂五行更勝也。」此概念強調人體病理調治需遵循五行生剋法則,透過五臟對應之氣味、屬性(寒暑溫涼濕,酸鹹甘辛苦)相勝之理,恢復氣血平衡。
五行相勝的內涵
- 相勝規律:五行中,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、火剋金、金剋木,形成循環制約的動態平衡。臨床上,若某一臟功能過亢(如肝木乘脾土),則需以「勝其所勝」之法調節(如健脾抑肝)。
- 與五氣、五味的關聯:五行對應自然氣候(風暑濕燥寒)與藥食五味。例如,肝屬木,其味酸,過酸傷筋;而辛味屬金,金能剋木,故以辛味藥物疏肝鬱。此即「酸勝甘、甘勝鹹、鹹勝苦、苦勝辛、辛勝酸」的應用。
臨床運用
- 診斷層面:透過五勝分析病機,如腎水不足導致心火亢盛(水不剋火),呈現失眠、口瘡等症狀,治法為滋陰降火。
- 治療原則:
- 瀉實補虛:依五行相勝關係,瀉亢盛之臟,補其所勝之臟。如肺金過盛剋肝木,宜清肺潤燥以護肝陰。
- 用藥配伍:結合藥物性味,如脾濕勝用苦溫(苦勝濕,溫屬土),或肝火盛用酸收(酸屬木,收斂火氣)。
與五臟功能的結合
五行更勝機制需對應五臟生理特性:
- 肝(木)勝脾(土):情志抑鬱致肝氣犯胃,出現脘脹、噯氣,宜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。
- 心(火)勝肺(金):心火灼肺見咳嗽痰血,需清心火、養肺陰(如黃連阿膠湯)。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將五勝與六氣(司天在泉)結合,說明外感病傳變。如歲土太過(土勝水),則腎病易發,治療需兼顧運氣因素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。
綜述
五勝理論貫穿中醫的生理、病理與治療,是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具體實踐,其核心在於透過五行生剋的動態調節,達到「陰平陽秘」的平衡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