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十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十動:中醫脈診的重要基準

字義溯源

「五十動」一詞源出《黃帝內經》,為傳統中醫脈診的基本規範。此術語由「五十」與「動」二字組成,前者指具體次數,後者「動」即脈搏跳動之意,合言之即連續測量五十次脈搏跳動作為診斷基礎。

經典依據

《靈樞·根結》明確記載:「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。」此段經文揭示了五十動的兩個核心意義:

  • 技術層面:診脈需實際計數至少五十次脈動
  • 生理意義:若五十動內未見代脈(指脈律不整有間歇),則表明五臟氣血充盈

診斷價值

在臨床脈診中,五十動具有多重診斷價值:

1. 脈象辨識

  • 足夠的脈動次數可確保完整捕捉脈象特徵
  • 特別針對遲、數、滑、澀等複雜脈象,需較長時間體會

2. 節律評估

  • 可觀察促脈(數而時止)、結脈(緩而時止)、代脈(止有定數)等異常節律
  • 《難經·十一難》云:「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者,一臟無氣」

3. 氣血盛衰判斷

  • 五十動間歇頻率反映臟腑氣血狀態
  • 早期氣虛可能僅表現為五十動後偶見間歇

理論基礎

1. 應天地之數 《內經》取「五十」之數,與《易經》大衍之數相應,暗合天地運行之理。張景岳註解:「五十動者,天地之數,終則復始。」

2. 應五臟氣機 人身五臟,每臟當主十動。五十動完成則五臟氣血循環一周,故能反映整體狀況。《脈經》云:「五十動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,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。」

操作要領

1. 計數方法

  • 傳統以呼吸定息配合計數,一息四至為平脈
  • 實際計數建議使用計時工具確保準確

2. 臨床變通

  • 特殊情況可延長至百動
  • 急症患者可酌減,但仍需保證基本診斷需求

學術意義

五十動規範體現中醫診斷學嚴謹性,強調:

  • 全面性:避免以偏概全
  • 動態觀察:捕捉脈象變化過程
  • 量化基礎:在傳統醫學中難得的定量標準

後世醫家如王叔和、李時珍等均嚴格遵循此規範,使其成為脈診金標準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