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十九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十九刺是中醫針灸治療熱病的重要取穴方法,首見於《靈樞·熱病》。此法選取五十九個特定穴位,通過刺絡放血或針刺以清泄熱邪,調和氣血,主要用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發熱的治療。
穴位分佈與組成
根據《靈樞·熱病》記載,五十九刺的穴位分佈如下:
-
手足部(共40穴)
- 兩手外側(陽面)與內側(陰面)各三穴,合計十二穴。
- 五指(趾)縫間各一穴,雙手雙足共十六穴(「凡八痏」為單側計數,實際雙側合計十六穴)。
- 足部取穴與手部對應,亦為十六穴。
- 註:此處「痏」指針刺後的痕跡,引申為穴位。
-
頭頸部(共19穴)
- 頭頂區:入髮際一寸旁開三分,左右各三穴,共六穴;再深入髮際三寸,兩側各五穴,共十穴。
- 耳周及頸項:耳前後、口下(如承漿)、項中(如啞門)各一穴,合計六穴。
- 巔上(百會)、囟會、前髮際(神庭)、廉泉各一穴,另加風池、天柱雙側共四穴。
與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的差異
《類經》注指出,《靈樞》五十九刺與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的「熱病五十九俞」僅十八穴重合(如百會、囟會、風池等),其餘取穴不同:
- 《靈樞》重四肢:強調瀉熱之本,選取四肢末端穴位,如井穴、滎穴,以通調經氣、引熱外達。
- 《素問》重軀幹:側重邪客部位,取背部俞穴(如五臟俞)及頭面特定穴,以清局部熱邪。
理論依據
五十九刺的設計體現「陽經主瀉熱」思想,尤重手足三陽經(如手陽明、足少陽)及督脈(如百會)。頭為諸陽之會,取頭部穴可散陽經鬱火;四肢穴則疏泄邪熱,符合「病在陽之陽(皮膚)者,刺陽之合」的治療原則。此法的穴位配伍既涵蓋遠端取穴,亦兼顧局部治療,形成系統的熱病針刺方案。
臨床應用舉隅
五十九刺可應用於:
- 外感熱病:如傷寒陽明經證,高熱無汗,刺商陽、關衝等井穴放血。
- 臟腑實熱:如肺熱喘咳,配魚際、少商等滎穴清瀉肺火。
- 熱毒上攻:咽喉腫痛,取廉泉、風池疏散風熱。
此療法須辨證施治,結合病情輕重調整刺法(如淺刺、點刺出血),並隨證加減配穴,方能發揮其清熱解毒、開竅醒神之效。
附註:歷代醫家對五十九刺的具體穴位考證不一,臨床可參考《針灸甲乙經》及各家註釋加以釐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