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十九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十九痏:中醫熱病治療要穴探析
源流考據
五十九痏最早見載於《靈樞·四時氣》篇,原文記載:「溫瘧汗不出,為五十九痏。」此乃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治療的重要施術部位。「痏」者,古指針刺後所留之瘢痕,在此引申為特定之腧穴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楊上善注云:「痏,瘢也,謂針瘢也。五十九痏者,謂熱病五十九穴也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對此亦有詳細闡述,認為此乃古人治療熱病經驗之總結。
穴位組成與理論體系
五十九痏實由兩組穴位共同構成:
- 頭部二十五穴
- 軀幹三十四穴
其組穴原理深植於《內經》「熱病氣穴」理論,主要分布在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等陽經循行部位,尤以頭項背部為集中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詳述:「頭上五行行五者,以越諸陽之熱逆也;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;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;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;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」
臨床應用機理
此組穴位具有三大治療特點:
- 散熱透邪:多取陽經穴,尤重督脈與膀胱經,蓋「陽經主表」,可發散在表之熱邪。如風府、百會等頭部穴位能引熱上行外達。
- 調氣泄熱:選取特定部位如「膺俞」(中府穴)、「背俞」(肺俞等背俞穴),通過調節臟腑氣機以泄內熱。
- 分區論治:按熱邪所在部位區分施治,如胸熱取缺盆、中府;胃熱取三里、上巨虛等,體現中醫「辨位施針」思想。
歷代發展與運用
唐代王冰在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對五十九痏有系統注釋,指出其在傷寒、溫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。金元時期,劉完素發展火熱論,更重視此類穴位的臨床應用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完善操作手法,提出熱病用針當「疾進疾出」以泄其熱。清代溫病學派則發展出配合放血療法的特殊技術,尤其在「溫瘧汗不出」時強調大椎、委中等穴的刺絡運用。
與五十九刺之關係
《靈樞·熱病》所載「五十九刺」與「五十九痏」實為一體兩面:
- 五十九刺:強調操作方法(刺法)
- 五十九痏:側重施術部位(穴位)
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熱病針刺治療體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歷代醫籍如《甲乙經》所載穴位稍有差異,此乃不同流派臨床經驗所致,然其核心治療思想一貫相通。
現代研究與應用
當代針灸研究表明,五十九痏所涵蓋的穴位多具有顯著的退熱作用:
- 實驗顯示刺激大椎、曲池等穴能調節體溫調定點
- 頭部諸穴與腦脊液循環改善相關
- 背俞穴群則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功能
在傳染性熱病、免疫性發熱及腫瘤熱等現代疾病治療中,五十九痏的配伍應用仍具重要價值,體現了中醫理論的持久生命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