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十七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十七痏乃中醫治療水病之重要穴位總稱,首載於《靈樞·四時氣》篇,謂「風(疒水)膚脹,為五十七痏」,意指針對風水氾濫、皮膚脹滿等水液代謝失常之症,可取此五十七處腧穴調治。此說與《內經》「水俞五十七處」相呼應,為古代醫家對水氣病針灸取穴之系統歸納。

理論淵源

五十七痏之定位,根植於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與《靈樞·四時氣》之論述,屬「水俞」範疇。中醫認為,水病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失司,導致水濕停聚,泛溢肌表或內滯臟腑。此五十七穴分佈於背、腹及下肢,依其功能可劃分為三類:

  1. 腰背部穴位(如腎俞、三焦俞等):
    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水液代謝之樞紐。《水熱穴論》言:「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,水所從出入也。」強調此處能調節腎氣,通利膀胱,促使水溼從下焦排出。
  2. 腹部穴位(如水分、氣海等):
    多為任脈及足少陰腎經要穴,具健脾溫腎、分利水濕之效。如「水分穴」專主水道分清泌濁,古籍載其「治水病腹堅如鼓」。
  3. 下肢穴位(如陰陵泉、復溜等):
    以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陰腎經為主,陰陵泉為滲濕要穴,復溜可溫腎行水,二者配伍能激發三焦氣化,導水濕下行。

臨床應用

五十七痏非單指固定穴位,而是包含多組穴位組合。如《類經》張介賓注:「五十七者,具載水熱穴論,乃尻上五行、伏兔上兩行等。」其取穴原則以「俞募配穴」為核心,配合五行生剋:

  • 尻上五行:即背腰部五條縱行穴位,涵蓋督脈與膀胱經第一、二側線,深刺可振奮陽氣,驅逐陰水。
  • 伏兔上兩行:指大腿前側胃經穴位,如氣衝、髀關等,能調和脾胃,斷水溼生化之源。

此類穴組既可針刺,亦可施以灸法,尤適「陰水證」(水腫按之凹陷難起)。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提出,可依水病兼證加減配穴:

  • 兼肺氣不宣者,配肺俞、列缺以開鬼門(發汗);
  • 兼脾虛濕困者,加公孫、足三里以潔淨府(利小便)。

學術延伸

五十七痏之數理暗合「天五地六」之象(《河圖》五行數五,加六腑之數),反映《內經》「人與天地相參」的治療觀。後世醫家如王冰註解《素問》時,更指出此穴組涵蓋「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」五輸穴體系,透過刺激不同氣血輸注點,達成「開鬼門、潔淨府、去菀陳莝」三層次攻水策略。

此古典理論至今仍影響水腫病症的針灸處方,現代研究亦發現,刺激腎俞、水分等穴能調節抗利尿激素(ADH)分泌,佐證其利尿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