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十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十營

「五十營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指人體經脈之氣在一晝夜內循環全身五十周,以維繫五臟精氣之暢行與功能平衡。此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對氣血運行節律的核心論述之一,與「衛氣行」、「營衛循環」等學說密切相關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氣運行與天相應
    《靈樞・五十營》載:「人經脈上下、左右、前後二十八脈,週身十六丈二尺……氣行五十營於身。」指出人體二十八脈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(約合今338米),經氣循行一周需270息(一息即一呼一吸),一晝夜共13,500息,恰完成五十周,符合「天周二十八宿」之數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。
  2. 與衛氣行的關係
    五十營之氣屬「營氣」範疇,與晝行於陽、夜行於陰的「衛氣」相輔相成。營氣主濡養臟腑,其五十周之數,暗合五行(十干五運)之變,使五臟精氣依時序輸布,維持「肝主春、心主夏、肺主秋、腎主冬」的生理節律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氣血盛衰判斷
    《靈樞・根結》提及「五十營備者,五臟皆受氣」,若經氣運行不足五十周,則「五臟無氣」,可能導致功能衰退。古醫家透過脈診評估「五十營」狀態,如脈搏一息四至(約60次/分)視為平人,過速或過緩皆提示氣血失調。
  • 針刺療法依據
    針灸學中的「候氣」、「催氣」手法,旨在調節經氣運行速率。《針灸大成》引述「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」,推算留針時間與行針次數,皆以五十營為準繩,確保「得氣」與氣血同步。

學術延伸

五十營理論亦影響後世「子午流注」學說,將十二經脈氣血盛衰與十二時辰對應,進一步細化經脈之氣的晝夜節律。此概念與現代生物鐘(Circadian Rhythm)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,展現中醫對人體時空屬性的深刻洞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