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發寒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瘡瘍發寒熱
病證名,指瘡瘍患者兼見發熱惡寒之證,首載於《外科理例》卷一。此證多因榮衛失調,經絡壅滯,致瘡毒鬱而化熱,外邪乘虛內襲,正邪相爭而發為寒熱。其病機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類,治法亦隨證而異。
病因病機
-
實證:
- 榮衛阻滯,瘡毒熾盛:瘡瘍初起,熱毒壅遏於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衛陽被鬱,故見發熱惡寒。
- 外邪引動:風寒或風熱之邪外襲,與內鬱之瘡毒相搏,加重寒熱症狀。
-
虛證:
- 氣血虧虛,正不勝邪:瘡瘍日久,膿成未潰,或潰後氣血耗傷,正氣不足,難以托毒外出,故見寒熱纏綿。
辨證論治
-
實證(瘡毒熾盛,兼表證):
- 主症:瘡瘍腫痛明顯,局部紅熱,伴發熱惡寒、頭痛、無汗或有汗、脈浮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兼解表邪。
- 方藥:
- 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風寒外束,瘡毒內鬱者,以葛根、麻黃解表散邪,芍藥、甘草和營緩急。
- 升麻湯(《外科正宗》):以升麻、黃芩清熱解毒,配合防風、白芷疏風透邪。
-
虛證(氣血不足,膿成未潰或潰後):
- 主症:瘡瘍膿液稀薄,瘡色暗淡,寒熱時作,倦怠乏力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托毒外出。
- 方藥:
- 四君子湯加桂枝、倍黃芪: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氣健脾,加桂枝溫通經脈,重用黃芪益氣托毒。
- 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:以黃芪、人參補氣托毒,配合川芎、當歸活血,金銀花、白芷清熱排膿,生黃芪用量宜大以增強托里之力。
補充說明
- 若瘡瘍初起,寒熱並見,需辨明表邪性質(風寒或風熱),選方時可酌情加減。
- 瘡瘍潰後,若寒熱不退,多屬餘毒未清或氣血兩虛,可於補益方中佐以清熱之品,如金銀花、連翹等。
此證之關鍵在於辨明虛實,實者重在清解,虛者貴在調補,臨床須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