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石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石散,亦稱「寒食散」,乃古代養生方劑之一,其名源於服後體熱而喜涼物之特性。此散劑以礦物為主要原料煉製而成,然其組成歷來說法各異,顯見古代醫家對其配伍多有探討。

依《抱樸子》所載,五石散由丹砂、雄黃、白礬、曾青、磁石五味礦物組成。丹砂(朱砂)性微寒,主安神鎮驚;雄黃辛溫,具解毒殺蟲之效;白礬酸澀寒,善收斂止血;曾青(藍銅礦)微寒,可明目鎮驚;磁石辛寒,能潛陽納氣。此配伍頗具道家煉丹色彩,強調金石之品的養生作用。

而《諸病源候論》則主張五石散當以石鐘乳、硫黃、白石英、紫石英、赤石脂組成。石鐘乳甘溫,可溫肺壯陽;硫黃酸溫,善補火助陽;白石英甘微溫,主溫肺腎;紫石英甘溫,能鎮心安神;赤石脂甘澀溫,功在澀腸止血。此說法偏重溫補之效,與前者清涼鎮降之性略有不同。

此方起源於漢代,至魏晉時期,受道教養生思想及名士風尚影響,服食五石散之風大盛。當時士人以為服之可「神明開朗,體力增強」,甚至有強身延年之效,遂成社會風尚。然考諸實際,此散多引起燥熱煩渴、癰疽發背等症,弊害甚顯。

從中醫理論觀之,五石散之性多偏燥烈,久服易損陰耗氣。丹砂、雄黃等重鎮之品,雖有暫時安神之效,然其毒性不容忽視;硫黃、石英等溫熱之藥,雖可短期振奮陽氣,但過用必致陰陽失衡。諸石藥質地沉重,易滯脾胃,妨礙氣機升降。

隋唐以後,醫家漸察其弊,加之服食者多見不良反應,此風遂衰。後世醫籍如《千金要方》等,雖偶載此方,然多持謹慎態度,更注重草木藥之調和。五石散之興衰,實反映古代醫家對金石藥認識之演變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