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時乃中醫理論中與自然節律相應的重要概念,指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五個時令節氣。此分類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其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明確提出:「脈出於氣口,色見於明堂,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,各如其常。」強調人體氣血、色脈與五時的動態對應關係,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的核心體現。


一、五時與五行、臟象之配屬

中醫將五時與五行、五臟系統緊密結合,形成整體聯動的生理病理框架:

  1. 屬木,應肝膽,主生發。此時人體陽氣初升,脈象偏弦,色現青。肝氣疏泄功能旺盛,易因情志不暢或風邪侵襲而病。
  2. 屬火,應心與小腸,主蕃秀。陽氣外張,脈象洪大,色赤。心主血脈功能突出,暑熱之邪易耗氣傷津。
  3. 長夏屬土,應脾胃,主化育。溽暑多濕,脈濡緩,色黃。脾胃運化水穀關鍵期,濕邪困脾常見腹脹、納呆。
  4. 屬金,應肺與大腸,主收斂。陽氣內斂,脈浮而毛,色白。肺氣肅降為主,燥邪易傷肺陰。
  5. 屬水,應腎與膀胱,主閉藏。陽氣潛伏,脈沉石,色黑。腎精封藏為要,寒邪易傷腎陽。

二、五時診法精要

《內經》以「色脈合參」為五時診斷核心,強調時令對生理標記的影響:

  • 脈象:春弦、夏洪、長夏濡、秋毛、冬石,乃平脈之常。若反見他時脈象(如冬見洪脈),多為病態。
  • 色診:面部五色需與時令相協。如春季面青為常,若反見白色,可能肺金乘肝木,提示氣機失調。
  • 經氣流注:五時對應十二經脈氣血盛衰。如夏季手少陰心經當令,針灸養生可側重調心。

三、五時調養之道

古醫家主張「順時為養」,五時調攝各有側重:

  • 宜舒肝,可食辛散之物如韭菜、蔥白;避免抑鬱生氣。
  • 當清心,綠豆、蓮子為佳;忌大汗陽泄。
  • 長夏重健脾,茯苓、薏苡仁化濕;避久處潮地。
  • 需潤肺,梨、百合生津;勿過食辛辣。
  • 貴溫腎,羊肉、黑豆滋補;防寒保暖為先。

四、五時致病特點

外感六淫常挾時氣為患:

  • 春多風溫,易犯頭目。
  • 夏多暑溼,擾動心神。
  • 長夏多溼濁,困遏中焦。
  • 秋多涼燥,襲肺衛。
  • 冬多風寒,傷經絡。

內傷雜病亦隨時令起伏,如哮喘多冬發,溫病多春作,充分體現「因時辨證」的臨床價值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時病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重長夏調中,皆深化五時理論之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