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中醫名詞》五實之探微
五實之基本定義
五實者,乃中醫辨證體系中五臟俱受實熱閉阻之綜合病證,首載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為古人對臟腑功能嚴重失調狀態的病理概括。此證特徵在於五臟同時呈現邪熱壅盛、氣機閉塞之象,屬中醫危重證候範疇。
五實之病理機轉
五實之形成,源於外感六淫或內生邪熱同時侵襲五臟系統,導致臟腑經絡氣血運行嚴重受阻。其關鍵病機在於:
- 氣機壅滯:邪熱內閉,阻礙五臟氣機升降出入
- 熱毒熾盛:實熱之邪充斥臟腑內外
- 津液耗傷:熱盛傷陰,使臟腑失潤
- 神機不運:熱擾神明,導致神識昏蒙
五實之臨床表現
據《內經》所載,五實具體表現為五組典型症狀:
- 心之實:脈象洪大搏指,此為心火亢盛,血脈瘀滯之象。《診家正眼》云:「洪脈來盛去衰,熱邪充斥血脈。」
- 肺之實:皮膚灼熱如燔,乃肺熱熾盛,皮毛閉鬱之徵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肺主皮毛,熱鬱則灼。」
- 脾之實:腹部脹滿拒按,反映中焦氣機壅滯。《脾胃論》云:「脾實則腹滿,氣不得升降也。」
- 腎之實:前後二便閉結不通,為腎與膀胱熱結,氣化失司。《證治準繩》曰:「腎實則關格不通,水道不利。」
- 肝之實:昏悶而目不識人,此為肝熱上擾,神機蔽塞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描述:「肝熱內燔,神明被蒙,則昏瞀不識。」
五實之轉機與預後
《內經》提出「身汗得後利,則實者活」之判斷標準,揭示五實證的轉機關鍵在於:
- 汗出:標誌腠理開泄,肺氣宣通
- 二便通利:反映腎氣得復,三焦水道調達
此二象徵表示閉塞之氣機開始疏通,邪有出路,故曰「活」。若久無汗、二便不通,則預後不良。
五實之歷代醫家發揮
-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:雖未直接言五實,但其對陽明腑實證、少陽樞機不利等論述,為理解五實提供了治法參考。
- 朱丹溪:提出「五志過極皆能化火」之說,補充了情志致實的病因學認識。
- 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:發展了三焦辨證,對五實證的層次性認識更為精細,尤其重視上中下三焦閉塞的相互影響。
- 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:從氣血角度解釋五實,強調「氣滯血瘀」在五實形成中的關鍵作用。
五實之現代詮釋
從現代中醫理論觀之,五實證涉及多系統功能紊亂:
- 心血管系統:心實表現為循環高動力狀態
- 神經系統:肝實反映中樞神經功能抑制
- 消化系統:脾實對應胃腸動力障礙
- 泌尿系統:腎實類似急性腎功能不全
- 體溫調節:肺實包含體溫調定點上移
此證在西醫往往對應於重症感染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(MODS)等危急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