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使
五使為中醫病理生理名詞,指五臟內在機能變化於體表所呈現的五種氣色表現。中醫診法強調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故通過觀察外在氣色變化,可推測五臟盛衰與疾病狀態。此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所載:「願聞其五使當安出?……脈出於氣口,色見於明堂,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。」
五使與五臟關係
五使分別對應五臟,其氣色顯現於面部特定區域(明堂,即鼻部及其周邊),並與五行、五時相應:
- 肝使——主青色,應於春,見於額下(眉心至鼻根)。肝氣疏泄失常時,面色泛青。
- 心使——主赤色,應於夏,見於額部(天庭)。心火亢盛或血脈瘀阻時,面現赤色。
- 脾使——主黃色,應於長夏,見於鼻準(鼻頭)。脾虛濕蘊時,面色萎黃或垢滯。
- 肺使——主白色,應於秋,見於右頰(或雙頰)。肺氣虛弱或寒邪客肺時,面色㿠白。
- 腎使——主黑色,應於冬,見於下頦(地閣)。腎陽衰微或水飲內停時,面現黧黑。
氣色診察要點
- 色澤變化:五色需觀察其潤澤與枯槁。色顯明潤為臟氣充足,病輕;晦暗枯槁為臟氣衰敗,病重。
- 五色交雜:若多色並見,如青黃相兼,提示臟腑相兼為病(如肝脾不和)。
- 時令相應:五色需結合季節判斷,如春季面稍青為常態,過青則為病象。
理論延伸
五使不僅用於診病,亦與「五藏所主」理論相通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五臟與五官、五體的關聯,進一步說明五臟之變可透過多種外象(如目、舌、皮等)察知,而氣色為其中最直觀者。此外,《難經·六十一難》強調「望五色以知其病」,足見五使乃中醫望診核心之一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整體觀,亦為後世「五色診」奠定基礎,臨床需結合脈症綜合分析,方能準確辨識臟腑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