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腧配穴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腧配穴法

五腧配穴法為中醫針灸治療中重要之配穴原則,乃依據五腧穴之氣血流注特性與五行生剋關係,進行選穴配伍之法。五腧穴分布於四肢肘膝以下,分為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類,對應五行屬性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,並與臟腑經絡之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此配穴法涵蓋多種臨床應用形式,分述如下:

一、五腧穴主症配穴

五腧穴各有其主治特性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輸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。」

  • 井穴:多用於急救與神志病證,如少商治中風昏厥、湧泉開竅醒神。
  • 滎穴:主熱病與外感初起,如魚際清肺熱、勞宮瀉心火。
  • 輸穴:善治體重節痛及臟腑病,如太淵調肺氣、太白健脾運。
  • 經穴:適用於咳嗽寒熱及經絡病,如經渠宣肺止咳、復溜滋腎利水。
  • 合穴:主治六腑病證,如足三里和胃、曲池疏風清熱。

二、子母補瀉法

依五行生剋理論,結合臟腑虛實,選取本經或他經之子穴或母穴施治。例如:

  • 補母法:肺氣虛虛(肺屬金,土生金),補本經太淵(輸土穴),或脾經太白(輸土穴)。
  • 瀉子法:肝實證(肝屬木,木生火),瀉本經行間(滎火穴),或心經少府(滎火穴)。

三、瀉南補北法

源自《難經·七十五難》,針對「東方實,西方虛」之證(即肝實肺虛),瀉南方心火(減木之耗),補北方腎水(助金之子)。如瀉心經少府(火穴),補腎經陰谷(水穴),使水火既濟、金木得衡。

四、大接經法

又稱「十二經納干法」,以五腧穴配合天干地支,按經氣流注次序針刺十二井穴,或依「陽日引氣行陰,陰日引氣行陽」之理,通調全身氣血。此法治中風偏枯、經絡閉阻甚效。

五、子午流注法

結合時辰氣血流注,選取當令經脈之五腧穴開穴施治。如:

  • 納甲法:按日干選取值日經五腧穴,如甲日戌時針膽經足竅陰(井金)。
  • 納子法:依時辰對應經脈取穴,如寅時肺經當令,刺太淵(輸土穴)培土生金。

五腧配穴法融匯經絡學說與陰陽五行,透過穴性之生剋制化,調和臟腑氣機,為針灸辨證施治之核心手段。歷代醫家如竇漢卿、徐鳳等,皆對此有所發揮,臨床須結合脈證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