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腧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五腧穴

五腧穴是經穴分類名。指十二經脈肘、膝關節以下的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個特定穴位,簡稱五腧。《靈樞.九針十二原》:「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註為輸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,二十七氣所行,皆在五輸也。」用水的源流來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,由淺入深,自遠而近的特點。其臨床應用,《難經.六十八難》曰:「井主心下滿,滎主身熱,俞主體重節痛,經主喘咳寒熱,合主逆氣而泄。」說明五腧穴在主治上各有特點。參見各該條。

井穴

井穴是十二經脈的第一個穴位,多位於四肢末端,為經氣所發出的孔穴,具有疏通經絡、宣洩鬱熱、清利頭目等作用。如肺經的太淵穴,位於手掌大拇指橈側橈骨莖突上方凹陷處,具有清宣肺氣、通調經絡、止咳平喘等作用。

滎穴

滎穴是十二經脈的第二個穴位,多位於四肢肘膝關節附近,為經氣流注之處,具有疏通經絡、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等作用。如心經的少海穴,位於肘窩橫紋中點,具有清心除煩、寧心安神、通絡止痛等作用。

輸穴

輸穴是十二經脈的第三個穴位,多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上,為經氣輸注之處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緩急止痛等作用。如脾經的太白穴,位於足內側緣,第一跖骨基底前方凹陷處,具有健脾益氣、和胃消食、通經活絡等作用。

經穴

經穴是十二經脈的第四個穴位,多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上,為經氣流注之處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緩急止痛等作用。如肝經的太沖穴,位於足背第一跖骨基底前方凹陷處,具有疏肝理氣、舒筋活絡、通經止痛等作用。

合穴

合穴是十二經脈的第五個穴位,多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上,為經氣回合之處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緩急止痛等作用。如腎經的委中穴,位於腘窩內側,委中肌中點,具有補腎壯腰、強筋健骨、舒筋活絡等作用。

五腧穴是十二經脈的重要組成部分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緩急止痛等作用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。

五腧穴的臨床應用

五腧穴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,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。如:

  • 井穴:可用於治療頭痛、目赤、咽喉腫痛、牙痛等。
  • 滎穴:可用於治療咳嗽、氣喘、胸痛、心煩、失眠等。
  • 輸穴:可用於治療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水腫、腰痛等。
  • 經穴:可用於治療肩背痛、腰腿痛、四肢麻木、頭暈、耳鳴等。
  • 合穴:可用於治療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尿頻、尿急等。

五腧穴的臨床應用非常廣泛,但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,不可盲目施針。
  • 針刺時要注意力度和角度,避免損傷皮膚和肌肉。
  • 針刺後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,如有不適應及時拔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