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腧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腧穴詳論
五腧穴,乃十二經脈分布於肘、膝關節以下之五類特定要穴,分別為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,為經穴分類之重要體系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首揭其要義:「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輸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」,藉水行流動之態,喻示經氣運行由微至盛、自遠而近之動態特性。
經氣運行與穴性特徵
五腧穴之排列,彰顯經氣循行之根本規律:
- 井穴:位手足之端,如泉之出,為經氣初發之地,氣血尚微,多治神志病變與臟腑急症。
- 滎穴:氣流如細水滑行,主治各經熱證,尤擅清瀉本經鬱熱。
- 輸穴:經氣灌注轉輸之所,氣血漸盛,善調節痛症與水濕停滯之候。
- 經穴:氣血暢行如渠,主治肺系疾患及經脈循行通路之痹症。
- 合穴:經氣深聚內入臟腑,位於肘膝附近,擅治六腑病候與氣機上逆下洩之證。
五行配屬理論
五腧穴體系與五行學說相結合,形成完整治療框架:
- 陰經五輸:依序配屬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(井滎輸經合)
- 陽經五輸:依序配屬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(井滎輸經合)
此配屬不僅體現「陰井木」、「陽井金」之生成制化關係,更可配合子母補瀉法,應用於虛實辨證之治療。如肺實證瀉尺澤(水穴),即「實則瀉其子」之具體運用。
典籍論述精要
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明確指出:「井主心下滿,滎主身熱,俞主體重節痛,經主喘咳寒熱,合主逆氣而洩」,此乃五腧穴主治綱領。後世醫家更發展出:
- 井穴開竅醒神(如少商治昏厥)
- 滎穴清熱涼血(如行間瀉肝火)
- 輸穴調暢氣機(如太衝疏肝鬱)
- 經穴通調血脈(如間使治瘧疾)
- 合穴調和腸胃(如足三里治脘痞)
臨床應用精微
五腧穴之用,貴在掌握其氣化特性:
- 時間療法:配合子午流注納甲法,擇時取穴以增強療效。
- 配穴法度:根據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腑」原則,病在經絡多取滎輸,病在臟腑首選下合穴。
- 刺法差異:井穴淺刺出血,合穴可深刺留針,隨其氣之淺深而施術。
此五腧體系不僅是局部取穴之準則,更是貫通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五行規律之重要理論模型,歷代針家皆視為調氣治病之關鍵法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