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嗽概論
「五嗽」乃中醫典籍中對咳嗽的五種分類總稱,其概念散見於歷代醫著,因學派與理論體系差異而有不同歸納方式。以下就文獻記載與中醫理論進行系統性闡釋:
一、深師方之五嗽分類
《外台秘要》卷九引《深師》將咳嗽分為:
- 上氣嗽:肺氣上逆所致,特徵為咳時氣促喘急,兼見胸膈滿悶,多因痰阻氣道或肺失肅降。
- 飲嗽:痰飲內停引發,咳聲重濁多痰,痰質稀白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痰飲咳嗽」相類,責之水飲射肺。
- 燥嗽:秋燥或津傷所致,乾咳少痰、咽乾口燥,屬「燥邪傷肺」證型,與《素問》「燥勝則乾」理論相應。
- 冷嗽:寒邪客肺或陽虛生寒,咳時遇寒加劇,痰白清冷,此與六淫中「寒性凝滯」致病特點相關。
- 邪嗽:外感風邪未盡,咳嗽遷延不癒,兼見鼻塞頭痛,屬「風邪戀肺」之變證。
二、古今錄驗之五嗽異同
《外台秘要》另引《古今錄驗》載:
- 氣嗽:肝鬱氣逆犯肺,咳引脅痛,符合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」之肝咳特徵。
- 痹嗽:痰瘀阻絡所致,咳時胸痛如痹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肺痹」概念相通。
- 燥嗽:同前,強調肺陰耗傷病機。
- 邪嗽:側重外感誘因,需分風寒、風熱辨治。
- 冷嗽:特指脾腎陽虛之虛寒咳,可伴畏寒肢冷。
三、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變異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四提出「鱢嗽」替代「燥嗽」:
- 鱢嗽:指咳嗽如鱢(魚腥味),暗示痰濕化熱或肺癰初期,此分類反映宋代醫家對痰熱病機的重視。
四、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五臟咳
陳無擇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二回歸《內經》理論,以五臟功能失調為綱:
- 心咳: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乃心火灼肺。
- 肝咳:咳引兩脅痛,屬木火刑金。
- 脾咳:咳而右脅下痛,伴腹脹噯氣,為土不生金。
- 肺咳:咳嗽喘息有聲,為本臟自病。
- 腎咳:咳則腰背相引痛,甚則咳涎,屬腎不納氣。
理論溯源與發展
上述分類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思想:
- 病因學:涵蓋六淫(燥、寒)、痰飲、氣機失調等多重致病因素。
- 病位深淺:從表證(邪嗽)到臟腑內傷(五臟咳),呈現由淺入深傳變。
- 治療指向:如冷嗽需溫肺化飲,燥嗽當潤肺生津,五臟咳則調補相應臟腑。
歷代醫家對「五嗽」的詮釋差異,實為臨證經驗與理論創新的交融,共同豐富咳嗽辨治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