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死,又稱「五不治」,乃中醫古籍《癘瘍機要》所載之麻風病危重證候,專指癘風(即麻風病)晚期五種臟器衰敗之病理表現。根據中醫藏象理論,此五種徵象分別對應皮、肉、血、筋、骨五體之氣機絕竭,現分述如下:
■ 皮死
指衛氣失司,腠理閉塞,症見皮膚頑硬麻木,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衛氣不行則為不仁」。此階段邪毒深伏膜原,孫絡瘀阻,毛竅失濡,觸之如革,溫覺、痛覺盡失,屬肺主皮毛功能敗壞之兆。
■ 肉死
脾主肌肉之氣衰竭,針刺不知疼痛,《難經》所謂「形氣俱脫」。《醫宗金鑒》闡明此為「肌肉淫邪,榮衛不行」,乃中焦生化之源絕斷,致局部肌肉失於氣血溫煦,呈現「尸肉」樣病變。
■ 血死
對應心主血脈功能喪失,瘡面潰爛而無膿血泌出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此為「毒血凝滯,榮氣不從」,蓋因心火衰微,血敗不能化腐為膿,瘡色紫暗,邊緣塌陷如鑿,乃惡候也。
■ 筋死
肝不養筋所致,《靈樞·經脈》言「經脈敗絕,機關不利」。臨床見指節脫落、筋攣如弓,《癘瘍全書》稱「筋瘤朽斷」,因風毒蝕傷肝經,筋膜枯槁,終致肢節解墮。
■ 骨死
腎主骨生髓功能衰敗,《諸病源候論》謂「骨疽肆蝕,髓消形變」。鼻為面王,屬腎所轄,症見鼻柱塌陷、馬鞍鼻,甚者齒落頜朽,乃少陰腎氣竭絕,骨失所榮之危象。
此五死之證,實為「五損」極期表現,符合《內經》「五臟皆虛,形骸獨居」之終末病機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釋,五死非但見於麻風,凡大癘惡瘡致五體俱損者,皆可參此辨證。其病理演變由表入裡,自淺而深,終至形神相離,反映了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念下對嚴重體損的系統認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