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大便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瘡瘍大便泄瀉

瘡瘍大便泄瀉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於瘡瘍病程中伴隨大便泄瀉之症。此證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,其病因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涼傷中:多因過服寒涼藥物,或貪涼飲冷,損傷脾胃陽氣,致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為泄瀉。
  2. 脾虛下陷:瘡瘍久病耗氣,脾氣虛弱,清陽不升,中氣下陷,則泄瀉不止。
  3. 命門火衰: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致脾胃虛寒,運化無權,水穀下注而成泄瀉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寒濕困脾:症見泄瀉清稀、脘腹冷痛、苔白膩,治宜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濕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,或理中湯合平胃散。
  • 脾虛氣陷:泄瀉日久、肛門墜脹、神疲乏力,治宜益氣升陽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訶子、肉豆蔻。
  • 命門火衰:五更泄瀉、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,治宜溫補腎陽,方選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。

若瘡瘍未癒而泄瀉頻作,可於托毒方中佐以健脾止瀉之品,如托里消毒散加白朮、山藥、茯苓等,以標本兼顧。

相關文獻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瘡瘍兼泄瀉者,需顧護脾胃,不可過用攻伐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命門火衰之泄瀉,當以溫補下元為要。此證與一般泄瀉不同,須結合瘡瘍病情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