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損

五損,又稱五敗症,為中醫癘風(麻風病)病症之一,記載於《癘瘍機要》卷上。其概念源於癘風病毒邪深襲五臟,對應臟腑受損後所表現的五種重症徵候。中醫認為,癘風之毒若內攻臟腑,將依其侵襲部位不同而顯現特異症狀,此即「五損」之由來。

五損之具體表現

  1. 目先損者,毒在心
    癘毒攻心,心主血脈而開竅於目,故眼神散渙、視物昏蒙,或見目赤澀痛,甚則目睛潰爛。心火亢盛者,多伴見煩躁、舌赤等症。
  2. 面發紫泡者,毒在肝
    肝主藏血,其華在面。癘毒鬱於肝,血熱瘀滯,則面生紫赤泡疹,或見皮膚晦暗結塊。肝風內動者,或兼筋脈拘急、爪甲枯槁。
  3. 遍身如癬者,毒在脾
    脾主肌肉,癘毒蘊脾,濕熱浸淫肌膚,則皮膚皴揭如癬,或生瘡瘍流水,久而不愈。脾虛者多見肢體倦怠、苔膩脈濡。
  4. 眉先落者,毒在肺
    肺主皮毛,眉為毛屬,癘毒傷肺則皮毛失養,眉髮脫落,甚則皮膚乾枯皸裂。肺氣虧虛者,常見咳嗽氣弱、聲音嘶啞。
  5. 腳底先穿者,毒在腎
    腎主骨,足少陰腎經循行足底。癘毒深入於腎,骨髓受蝕,則足底潰爛穿破,久不收口。腎損者多伴腰膝痠軟、齒搖髮脫等虛象。

理論基礎

五損之說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整體觀,將體表症狀與內臟病變緊密聯繫。其病機核心在於癘毒內陷,由經絡傳變至臟腑,導致氣血衰敗、正虛邪戀。此症候群亦反映「五臟所主」理論——心肝脾肺腎各司其職,其受損則對應體竅、形骸失養,如《素問》所言:「臟腑內傷,必現於外。」

古籍補充

《癘瘍機要》進一步指出,五損多屬癘風晚期,預後險惡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毒邪深淺辨治。後世醫家如明代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論及此症,強調整體調理與解毒化瘀並重,如以醉仙散通天再造散等方攻毒透邪。

此類病症之辨識,不僅關乎癘風本身,亦為中醫臟象學說在皮膚頑疾中的具體應用,臨床上須與其他虛損性疾病(如瘰癧、梅毒)鑑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