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縮惡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縮惡候

五縮惡候見載於《普濟方》,為中醫兒科辨證中所指之危重證候,其特徵為手足、舌、唇及陰部五處呈現拘急收縮之狀。此證多因風寒邪毒內侵,或臟腑氣機逆亂,致經脈攣急,氣血凝滯而成,主病機為「筋急絡阻」,屬小兒急症範疇,歷代醫家視為險證。

證候分述

  1. 手縮
    表現為手指掌緊縮屈曲,難以伸展。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手縮多與肝風內動或寒客筋脈相關,常伴見肢冷、面色青白,屬「寒凝肝脈」或「熱極生風」之象。
  2. 腳縮
    足趾蜷曲,下肢拘攣。足三陰經循行於下肢,若脾腎陽虛或寒濕下注,經脈失溫,則筋脈收引。「脾主四肢」,此證亦可能因中焦氣虛,血不榮筋所致。
  3. 舌縮
    舌體短縮,難以伸出口外。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心火亢盛或痰熱蒙蔽心竅,皆可致舌絡拘急;若見舌質紫暗,則屬瘀血阻絡。
  4. 唇縮
    口唇緊縮,齒齦暴露。唇屬脾,若脾胃敗絕,津氣脫失,或風痰阻絡,均可致唇部肌肉攣急。《靈樞》云:「脾者,主為衛使之迎糧」,唇縮亦反映中土氣衰。
  5. 陰縮
    前陰(男嬰陰莖、女嬰陰唇)內縮。此證多因足厥陰肝經受寒,或腎陽衰微,命門火衰,致宗筋拘攣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陰縮」為寒入厥陰之候,屬「陽微陰盛」之危象。

病機與辨證

五縮惡候為「經筋同病」,與肝、脾、心、腎四臟關係密切。外感寒邪或內傷虛損,導致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則發為拘急收縮。若寒證明顯,可見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;若屬熱極生風,則兼見高熱、抽搐。此外,瘀血、痰濁等病理產物亦可阻滯經絡,加重攣急。

古籍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筋急者,風也」,而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縮證多凶」,提示此類證候預後不良,需緊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