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態之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態之人
《靈樞·通天》云:「五態之人,尤不合於眾者也。」此乃中醫典籍中對於人體質分類的重要理論基礎,指五種不同體質特徵的人。
理論淵源
五態之人學說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之《靈樞·通天》篇,該篇系統性論述了太陰之人、少陰之人、太陽之人、少陽之人與陰陽和平之人五類體質特徵。此分類不僅關注形體特徵,更深入探討了不同類型之人在生理、心理及行為表現上的差異。
五態詳解
太陰之人
其特徵為:「太陰之人,貪而不仁,下齊湛湛,好內而惡出,心和而不發。」生理上多表現為陰盛陽虛之體質,形體偏於豐腴,動作遲緩,面色偏暗,性情沉靜內斂,耐力較強但爆發力不足。
少陰之人
經云:「少陰之人,小貪而賊心,見人有亡,常若有得。」此類人體質多陰少陽,形體纖瘦,面色白皙,性情多慮善感,對外界變化敏感,易出現心肺功能較弱的傾向。
太陽之人
「太陽之人,居處於于,好言大事,無能而虛說。」此類人陽氣亢盛,體格健壯,面色紅潤,性情外向豪放,精力旺盛但易急躁,多有肝陽上亢之傾向。
少陽之人
其特徵為:「少陽之人,諟諦好自貴,有小小官則高自宜。」體質偏陽,身形挺拔,動作敏捷,面色微紅,性情活潑善變,適應力強但持久力較弱。
陰陽和平之人
《靈樞》記載:「陰陽和平之人,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。」此為理想的健康體質,陰陽平衡,形體勻稱,面色紅潤有光澤,性情平和穩定,各臟腑功能協調。
臨床應用
五態理論在臨床上為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參考。醫者根據患者體態特徵、性情傾向,結合脈象、舌象等診斷信息,可更準確判斷其體質偏頗與發病傾向。如太陰之人易患痰濕之證,少陰之人易感風寒,太陽之人多有肝陽上亢之虞,少陽之人常見氣機鬱滯。
與其他體質學說關係
五態之人理論與後世發展的八綱辨證、五行體質學說等互為補充。其特殊價值在於將人的心理特質與生理特徵有機結合,形成中醫獨有的「形神一體」觀,為全面把握患者狀況提供了系統性的分析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