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痰為中醫痰證分類之統稱,歷代醫家論述略有差異,主要涵蓋以下幾種分類體系:
一、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之分類
-
風痰
- 成因:肝風內動,挾痰上擾。
- 特徵:痰液清稀多泡沫,伴眩暈、頭痛、肢體顫動,甚則猝然昏倒。
- 病機:風性善動,痰隨風升,阻滯清竅。
-
熱痰
- 成因:火熱燥灼津液成痰。
- 特徵:痰黃稠黏,面赤煩渴,咳嗽氣促,舌紅苔黃。
- 病機:痰熱互結,壅滯肺絡或蒙蔽心神。
-
濕痰
- 成因:脾失健運,水濕聚痰。
- 特徵:痰白量多而黏,胸悶身重,舌苔白膩。
- 病機:濕性黏滯,痰濕困脾,阻遏氣機。
-
酒痰
- 成因:過飲酒醴,濕熱釀痰。
- 特徵:痰濁夾酒氣,口苦咽乾,脘痞嘔惡。
- 病機:酒毒濕熱蘊結,損傷脾胃。
-
沫痰(或食痰)
- 成因:飲食不化,積滯生痰。
- 特徵:痰如沫狀,噯腐吞酸,腹脹納差。
- 病機:食滯中焦,痰食互結。
二、王珪《泰定養生主論》之補充
其中「氣痰」與「味痰」較具特色:
- 氣痰:因情志鬱結,氣滯痰凝,痰結咽喉如梅核(類似梅核氣)。
- 味痰(酒痰):專指酒毒痰濁,兼見神昏譫語,與一般濕熱痰濁有別。
三、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之五痰分型
此分類強調外邪與痰之關係:
- 風痰:外感風邪引動痰飲,見惡風、鼻塞痰湧。
- 濕痰:同前,然更偏重於外濕困表。
- 燥痰
- 成因:燥邪傷肺,或陰虛肺燥。
- 特徵:痰少難咯,質燥如沙礫,口鼻乾燥。
- 熱痰:與前論雷同,然強調肺熱壅盛。
- 寒痰
- 成因:陽虛寒凝,痰從寒化。
- 特徵:痰清稀如水,畏寒肢冷,舌淡苔滑。
痰證之病機與演變
中醫認為「痰為百病之母」,其生成與 肺、脾、腎三焦氣化 密切相關:
- 肺:主治節失司,則津液聚痰,表現為咳嗽喘息。
- 脾:為生痰之源,運化不及則水濕成痰。
- 腎:陽虛不化,痰飲內伏,常見於久病虛喘。
五痰之辨證,須結合痰之色、質、量及全身症狀,臨床多見 痰瘀互結 或 痰氣交阻,進一步發展可導致癲癇、瘰癧等頑疾。歷代醫家對痰證之細分,均為精準施治提供依據,如燥痰用潤肺化痰,寒痰投溫化之劑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