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「五體」概念詳解
一、五體的基本定義
五體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多重涵義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各篇,其核心概念可分為三個主要面向:
- 生理結構之五體:指人體基本組織結構的筋、脈、肉、皮、骨五個組成部分,與五臟有密切對應關係。此說法主要記載於《靈樞·五色》篇:「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也。」
- 體質分類之五體:記載於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篇,將人群依外觀形態區分為肥人、瘦人、常人、壯士及嬰兒五種體質類型。
- 綜合體質之五體:《靈樞·根結》篇提出更為複雜的體質分類體系,考慮骨節大小、肌肉堅脆、皮膚厚薄、血氣清濁、經絡多寡等綜合因素。
二、生理五體與五臟對應關係
筋
- 對應臟腑:肝
- 生理功能:主司運動與關節活動,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指出:「諸筋者,皆屬於節」。
- 病理表現:肝血不足可見筋脈拘急;肝風內動則現抽搐震顫。
脈
- 對應臟腑:心
- 生理功能:為血之府,運行氣血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夫脈者,血之府也」。
- 病理表現:心血瘀阻則脈道澀滯;心氣虛弱可見脈弱無力。
肉
- 對應臟腑:脾
- 生理功能:主司運動與保護,《靈樞·經脈》稱:「肉為牆」。
- 病理表現:脾失健運則肌肉消瘦;濕困脾土則肢體困重。
皮
- 對應臟腑:肺
- 生理功能:衛外屏障,調節汗液,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謂:「肺者,氣之本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」。
- 病理表現:肺氣虛則皮毛不固;風邪犯肺常見皮膚搔癢。
骨
- 對應臟腑:腎
- 生理功能:支撐形體,貯藏骨髓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腎生骨髓」。
- 病理表現:腎精虧虛則骨骼痿軟;腎陽不足易生骨寒。
三、五種體質類型詳述
肥人體質
- 特徵:形體肥胖,皮膚鬆弛
- 氣血特點:多氣少血,衛氣充實
- 經絡特性:肉厚而血清,《靈樞》稱「廣肩腋,項肉薄,厚皮而黑色」
瘦人體質
- 特徵:形體消瘦,皮膚乾燥
- 氣血特點:血清氣滑,陰血偏少
- 經絡特性:皮薄色少,肌肉削瘦
常人體質
- 特徵:體型適中,氣血調和
- 生理表現:筋骨強弱適中,血氣和調
- 經絡狀態:經脈調暢,陰陽平衡
壯士體質
- 特徵:筋骨強健,肌肉堅實
- 氣血特點:血氣充盈,經脈粗大
- 特殊表現:意志堅定,《靈樞》描述為「堅肉緩節」
嬰兒體質
- 特徵:形體未充,臟腑嬌嫩
- 生理特點:血少氣弱,經脈未定
- 發育特性:骨節柔軟,肉脆血少
四、《根結》篇之五體理論發展
《靈樞·根結》篇進一步深化五體概念,提出綜合性體質評估系統:
- 骨節小大:反映先天稟賦,腎精盛衰
- 肉之堅脆:體現脾胃功能,氣血生化
- 皮之厚薄:關聯肺衛強弱,抗病能力
- 血之清濁:顯示營血質量,代謝狀態
- 氣之滑澀:表現氣機流暢程度
- 脈之長短:關乎經脈發育情形
- 血之多少:反映氣血充盈狀態
- 經絡之數:指經脈氣血盛衰變化
此八種體質要素共同構成人體「逆順五體」的完整評估體系,為後世中醫體質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。
五、臨床應用價值
五體理論在中醫診斷與治療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:
- 診斷方面:通過觀察五體狀態判斷五臟虛實,《難經·十三難》指出:「知五臟之聲色臭味,當知五體之所苦。」
- 治療方面:根據五體—五臟關聯制定治法,如「筋病治肝」、「骨病補腎」等。
- 預後判斷:從五體變化推測疾病轉歸,《內經》有「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」之說。
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診療技術,如通過觸摸肌肉彈性判斷脾氣盛衰,觀察皮膚色澤變化推測肺氣強弱等臨床診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