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味過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味過傷
於中醫理論中,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與五臟相應,乃維持人體平衡之關鍵。《內經》云「五臟所主,五味所入」,揭示飲食五味與臟腑之密切關聯。然若過食某味,則反致臟腑失衡,此即「五味過傷」之理。
五味與五臟之勝剋關係
- 鹹多傷心
鹹入腎,然過食鹹味反致心氣受抑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謂:「多食鹹,則脈凝澀而變色。」蓋鹹性沉降,過則血脈滯澀,面色黧黑,心主血脈之功能受損。 - 苦多傷肺
苦入心,然肺屬金,心火過盛則剋伐肺金。《內經》言:「多食苦,則皮槁毛拔。」苦味燥濕,過度攝取易耗傷肺津,致皮膚枯槁、毛髮脫落,此為肺主皮毛失養之象。 - 辛多傷肝
辛入肺,然肝屬木,肺金過旺則反侮肝木。《素問》載:「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。」辛味發散,過量能耗肝陰,筋脈失濡而拘急,爪甲枯脆,乃肝主筋之功能受損。 - 酸多傷脾
酸入肝,然脾屬土,肝木過亢則乘脾土。《內經》曰:「多食酸,則肉胝皺而唇揭。」酸味收斂,過食令脾氣不運,肌肉代謝失調,致皮膚厚硬皺結(胝皺),口唇乾裂脫皮。 - 甘多傷腎
甘入脾,然腎屬水,脾土過盛則制腎水。《素問》云:「多食甘,則骨肉痛而發落。」甘味緩滯,過度攝取礙腎氣化,骨髓失養而骨痛,髮為血之餘,腎虛則髮墜。
中醫理論之深層機理
五味過傷不僅囿於五行生剋,更涉及「氣味偏勝」與「臟氣相傾」。如《醫便·飲食論》所述,臟腑各有所主之味,偏嗜則致「臟氣偏盛」,陽極耗陰,陰極損陽,終成虛實夾雜之證。例如:
- 辛散過度:除傷肝外,亦易耗衛陽,腠理不固而多汗。
- 酸收太過:非獨損脾,更可阻滯氣機,甚則氣鬱化火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調和致中」之核心,強調「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」(《內經》),方能維持「陰平陽祕」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