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味偏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味偏嗜

在中醫學理論中,五味指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種基本食物滋味,對應五臟(肺、脾、肝、心、腎),並與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。」說明五味攝入應適度,過度偏嗜某一味性,易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進而誘發病證。

五味的生理與病理影響

  1. 辛味(入肺)

    • 作用:辛能散、能行,具有發散表邪、行氣活血的功效,如生薑、蔥、蒜等。
    • 偏嗜之害:長期過食辛辣,易耗傷肺陰,導致口乾咽燥、便秘,甚至引發口瘡、痔瘡,或加重血熱妄行之證。
  2. 甘味(入脾)

    • 作用:甘能補、能和,滋養脾胃,如大棗、蜂蜜、米麥等。
    • 偏嗜之害:過食甘膩(如糖、糕餅),易困阻脾陽,形成濕濁中阻,出現脘腹脹滿、泛酸,甚至痰濕內生,引發肥胖或消渴(糖尿病)等病症。
  3. 酸味(入肝)

    • 作用:酸能收、能澀,具收斂固脫之效,如烏梅、山楂等。
    • 偏嗜之害:過度攝取酸味,易使肝氣過亢,克伐脾胃,導致脘悶食少;或收澀太過,影響氣機疏泄,誘發筋脈拘急。
  4. 苦味(入心)

    • 作用:苦能瀉、能燥,可清熱瀉火,如黃連、苦瓜等。
    • 偏嗜之害:長期過食苦寒之物,易損傷心陽與脾胃陽氣,引致食欲不振、腹瀉,或出現面色蒼白、手腳冰冷等虛寒徵象。
  5. 鹹味(入腎)

    • 作用:鹹能下、能軟,具潤下散結之功,如海帶、鹽等。
    • 偏嗜之害:嗜鹹過度易傷腎氣,耗損陰津,可能導致水腫、骨病,或血脈瘀滯(如高血壓),《黃帝內經》稱「鹹走血,多食之令人渴」。

臨床辨證與調理

中醫強調「謹和五味」,認為飲食宜五味均衡,以養五臟之氣。若患者出現特定症狀(如口瘡、濕滯、躁熱等),需辨別是否與長期偏嗜相關。治療時,除用藥外,亦需調整飲食習慣,使五味歸於平和,以助臟腑功能恢復協調。此觀點體現了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整體調攝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