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味所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味所合
「五味所合」乃中醫治療學之重要概念,闡述五味與五臟相互對應、彼此調和之關係。此理論源自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所載:「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」意指五臟各有所偏好之味,而此五味適度攝入,可與臟腑之氣相合,進而調和臟腑機能,達到養生或治療之效。
五臟與五味之對應關係
- 心合苦
心為火臟,苦味屬火,故苦味與心氣相合。適量苦味能清心瀉火,如黃連、梔子等苦寒之品可清心降火,治療心火上炎之證。然過食苦味則易使心氣過泄,反致損傷。 - 肺合辛
肺為金臟,辛味屬金,辛味具宣散之性,能助肺氣宣發肅降。如蔥白、生薑等辛味藥可宣肺散寒,治療風寒束肺之證。然辛味過多則易耗傷肺陰,導致肺燥。 - 肝合酸
肝為木臟,酸味屬木,酸味具收斂、柔潤之效,與肝之疏泄功能相輔相成。如白芍、五味子等酸味藥可養肝柔肝,治療肝陰不足之證。但過食酸味反易使肝氣拘急,影響疏泄。 - 脾合甘
脾為土臟,甘味屬土,甘味能補益脾氣、調和中焦。如甘草、大棗等甘味藥可健脾益氣,治療脾虛乏力之證。惟甘味過盛則易生濕困脾,導致脘腹脹滿。 - 腎合咸
腎為水臟,咸味屬水,咸能軟堅下走,與腎主水液之功能相應。如海藻、昆布等咸味藥可軟堅散結,治療癭瘤痰核。然而,過咸則易傷腎陰或助長水濕,導致水腫等證。
五味所合與臨床應用
中醫於臨床辨證施治時,除考慮藥性之寒熱溫涼,亦注重五味之配伍。例如:心火旺盛者,可佐以苦寒之品以降火氣;脾胃虛弱之人,可適量調配甘味以健脾和中。然運用時須掌握「適度」之原則,使其與臟腑之需相契合,方能發揮調養之效。
「五味所合」理論不僅體現中醫整體觀與五行學說之結合,更為中醫食療與藥物運用提供重要指導依據,彰顯中醫學「醫食同源」之思想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