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摻藥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瘡瘍摻藥法
瘡瘍摻藥法乃中醫外治法中散劑運用之重要技術,屬中醫外科特色療法之一。此法首見於清代吳尚先所著《理瀹駢文》,為歷代醫家治療瘡瘍之經驗結晶。
基本概念
摻藥法係將特製藥粉直接施於瘡面或傷口之治療方法,其特點在於藥物能直接接觸病灶,發揮局部治療作用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法能藉藥物之性味歸經,調和局部氣血,達到祛邪扶正之效。
製備要領
- 選材配伍:嚴格按照成方比例配製,常用基礎藥物包括麝香、冰片、珍珠、爐甘石等
- 研磨工藝:需研至極細粉末,傳統要求能通過七號篩(120目),以確保藥性充分釋放
- 貯藏方法:多置瓷瓶或玻璃器皿密封,避光防潮保存
臨床分類
消散類
適用於瘡瘍初起未潰階段,具有活血散結、消腫止痛之功。代表方劑:
- 桂麝散:肉桂與麝香為主,溫通經絡
- 紅靈丹:含雄黃、硃砂等,清熱解毒
拔毒類
用於膿成未潰或潰後膿出不暢者,具提膿拔毒之效。典型方藥:
- 九一丹:熟石膏與升藥9:1配伍
- 五五丹:熟石膏與升藥等量合用,拔毒力較強
去腐類
針對潰瘍腐肉未脫或胬肉突出之證,能腐蝕惡肉。常用者:
- 白降丹:氯化汞為主,去腐力峻
- 千金散:含砒霜等,去頑腐
生肌類
適用於潰後腐肉已脫、新肉待長之階段,具促進肉芽生長之效。代表方:
- 生肌散:含象皮、血竭等
- 珍珠散:以珍珠粉為主,生肌斂瘡
止血類
用於金創出血或潰瘍滲血,具收澀止血之功。典型方劑:
- 如聖金刀散:含松香、白礬等
- 三七粉:單味運用,化瘀止血
平胬類
針對瘡口胬肉突出,能平復胬肉。常用藥:
- 平胬丹:含烏梅肉、輕粉等
- 枯痔散:用於痔瘡胬肉
施用方法
- 直接摻布:清創後將藥粉均勻撒佈瘡面
- 油膏調敷:將摻藥與凡士林或麻油調成膏狀外敷
- 藥捻插入:以紙撚蘸藥插入瘡竇或瘺管
- 紗布裹藥:將藥粉撒於消毒紗布上貼敷患處
作用機理
中醫理論認為,摻藥法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:
- 經皮吸收:藥物透過瘡面直接入絡
- 氣味療法:藥性隨氣味透達經絡
- 局部刺激:激發經氣,調和營衛
- 物理作用:吸附膿液、保持瘡面乾燥
歷代醫家強調,運用摻藥法需嚴格辨證,根據瘡瘍發展的不同階段(腫瘍期、成膿期、潰後期)選擇相應藥物,並隨證調整配伍比例,方能取得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