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味所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味所禁

「五味所禁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簡稱「五禁」,出自《黃帝內經》,闡述五臟病變時對五味之禁忌原則。此理論根植於五行學說與五臟氣化關係,旨在通過飲食調節以避免五味偏勝加重臟腑失衡。

經典文獻溯源

《靈樞·五味》論五臟禁忌

提出五臟病變時應避忌之五味:

  • 肝病禁辛:肝屬木,辛味屬金,金克木,故肝氣疏泄失常者應少食辛辣,以免金氣伐肝。
  • 心病禁鹹:心屬火,鹹味屬水,水克火,過鹹則水氣凌心,不利血脈運行。
  • 脾病禁酸:脾屬土,酸味屬木,木克土,酸收之性易滯脾運,加重濕困。
  • 腎病禁甘:腎屬水,甘味屬土,土克水,甘緩助濕,恐礙腎氣蒸騰。
  • 肺病禁苦:肺屬金,苦味屬火,火克金,苦燥傷津,易耗肺陰。

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論五走禁忌

進一步闡述五味過食對氣血筋骨之影響:

  • 辛走氣:辛散行氣,氣虛或氣逆者多食辛則氣耗散加劇。
  • 鹹走血:鹹能軟堅入血,血瘀或血熱者多食鹹恐凝滯血脈。
  • 苦走骨:苦堅陰沉降,骨病多屬腎虛,過苦反傷腎陽。
  • 甘走肉:甘味壅滯,肌肉濕腫或脾虛者多食甘助濕困脾。
  • 酸走筋:酸收斂滯,筋脈拘攣或肝鬱者多食酸則氣機不舒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五味與五運六氣

清代醫家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集註》指出,五禁不僅關乎臟腑生克,更需結合運氣變化。如歲木不及之年,肝氣本弱,辛味攝取更應審慎,以順天時調養。

藥食同源之雙向調節

五味禁忌非絕對禁止,而是強調「勿令多食」。如肝鬱初期可佐少量辛味(如柴胡、川芎)以助疏泄,但肝陰虧虛者則需嚴禁,體現「辨證施禁」之靈活性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亦載:「五味之用,貴在權衡。」

五禁與歸經理論

五味禁忌需配合藥物歸經,如同屬辛味,生薑辛溫入肺脾胃,肝病者少量可調和中焦;但花椒辛熱走竄,直入肝經,肝陽上亢者當忌。
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飲食調養與用藥配伍,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具體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