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味所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味所入

「五味所入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又稱「五入」,首載於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:「五味所入: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辛入肺,鹹入腎。」此理論闡述食物與藥物之五味,各有所歸經之臟腑,不僅是中藥歸經學說的基礎,亦指導臨床用藥與食療配伍。

五入與臟腑對應關係

  1. 酸入肝
    酸味具收斂、固澀之性,能滋養肝陰、調和肝氣。肝主藏血,酸味藥物如烏梅、山楂、白芍等,常用於肝血不足或肝氣疏泄太過之證。臨床上,肝鬱化火者配伍酸甘化陰之品,如芍藥甘草湯,即取「酸入肝」之理。
  2. 苦入心
    苦味能降能瀉,具有清熱、燥濕、瀉火之功。心主火,苦寒藥如黃連、梔子、蓮子心等,可清心火、除煩安神,適用於心火亢盛所致失眠、口瘡等證。《傷寒論》黃連阿膠湯即善用苦味直折心火。
  3. 甘入脾
    甘味性緩和,能補益、和中、緩急。脾主運化,甘味藥物如甘草、紅棗、黃耆等,可健脾益氣,適用於脾虛濕滯或氣血不足之證。如四君子湯以甘溫之品培補中焦,體現「甘先入脾」之則。
  4. 辛入肺
    辛味發散行氣,能宣通肺竅、解表散邪。肺主氣司呼吸,辛溫藥如麻黃、桂枝、生薑等,可發汗解表、溫肺化飲;辛涼藥如薄荷、桑葉,則能疏風清熱。如《溫病條辨》桑菊飲即以辛味輕宣肺衛。
  5. 鹹入腎
    鹹味軟堅瀉下,兼可滋陰潛陽。腎主水,鹹寒藥如芒硝、牡蠣、龜板等,能潤下通便或益精填髓。腎陰虧虛者常用鹹寒之品如阿膠、玄參,以「鹹走血,入腎滋水」之性調治。

理論延伸與應用

  • 五味互化:五入非絕對孤立,如「甘酸化陰」指酸甘相合能化生陰液;「辛甘化陽」則取辛甘合用以溫通陽氣,體現五味相乘相濟之理。
  • 五行生剋:五入對應五臟,亦需顧及五行制衡。如肝病用酸,但過酸反克脾土(木乘土),故需佐以甘味健脾,如小建中湯中飴糖配伍芍藥。
  • 歸經引藥:臨床常以五味特性引藥達經,如補腎方劑以少量鹹味藥為使,增強趨腎之效。

「五味所入」理論深植於中醫臟象學說與藥性理論,既是辨證用藥之依據,亦為食療養生之指南,體現「藥食同源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