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味所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味所傷

在中醫理論中,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與五臟、五體相應,為飲食調養之重要依據。然過食或偏嗜某味,則易損傷相應形體,此即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所言之「五味所傷」。此理論揭示五味失衡對人體之影響,體現中醫「過猶不及」之平衡思想。

1. 過食咸味傷脈

咸入腎,過食則腎氣偏盛,反侮心火。《素問》言:「多食咸,則脈凝泣而色變。」咸味過量,易使血脈凝滯,運行不暢,面色暗沉無華。現代中醫亦認為,嗜咸易致水液停聚,可能影響血壓及氣血流通。

2. 過食苦味傷皮

苦入心,過食則心氣過亢,克伐肺金。經云:「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。」苦味性燥,過量易耗傷津液,導致皮膚乾枯、毛髮脫落。中醫臨床觀察,長期過食苦寒之物(如黃連、苦瓜),可能損傷脾胃陽氣,間接影響肺衛之氣,使肌表失養。

3. 過食辛味傷筋

辛入肺,過食則肺氣亢盛,乘克肝木。《素問》載:「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。」辛味發散,多食易耗散肝血,使筋脈失濡而拘急,爪甲枯槁不榮。如長期嗜食辛辣,可能引發肝陰不足,筋脈失柔,現肢體僵硬、屈伸不利之象。

4. 過食酸味傷肉

酸入肝,過食則肝氣壅滯,橫逆犯脾。經曰:「多食酸,則肉胝(月芻)而唇揭。」酸味收斂,過量易使氣機不暢,肌肉結硬皺縮,口唇揭舉(乾裂脫皮)。中醫認為,酸雖可生津,但過食反致津液輸布受阻,脾主肌肉功能受損。

5. 過食甘味傷骨

甘入脾,過食則脾土壅滯,反侮腎水。《素問》云:「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。」甘味滋膩,過量易礙脾胃運化,濕濁內生,久則影響腎氣,使骨骼痿弱疼痛,髮失所養而脫落。臨床可見嗜甜者濕困脾腎,骨質疏鬆之傾向。

理論延伸

五味所傷不僅見於飲食,亦反映於藥物應用。如《神農本草經》強調「五味入臟」,用藥需調和偏性。清代醫家張志聰更註解:「五臟資五味以養,亦因五味而傷。」說明五味雖為生理所需,然偏嗜則成病理之因。此理論與「五臟相克」「五行乘侮」密切相關,進一步體現中醫整體觀與動態平衡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