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五癇,是古代對各種癇證的統稱。
1.按五臟分屬命名。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又名五臟癇。即肝癇、心癇、脾癇、肺癇、腎癇。詳各條。
2.按五畜叫聲及發病時體態命名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作犬癇、羊癇、牛癇、雞癇、豬癇,而《名醫別錄》則作馬癇、牛癇、雞癇、豬癇、牛癇。《丹溪心法》、《古今醫鑒》等均認為癇病發作時的似豬羊叫聲,為痰涎阻塞諸竅所致,治法不需細分。參見癇條。
五癇,是古代對各種癇證的統稱。按五臟分屬命名,又名五臟癇。即肝癇、心癇、脾癇、肺癇、腎癇。肝癇,因肝主筋,筋主伸縮,肝氣鬱結,筋失所養,故見抽搐、角弓反張等症狀。心癇,因心主血脈,血脈通行全身,心氣虛衰,血脈失養,故見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等症狀。脾癇,因脾主運化,脾氣虛弱,運化失常,故見腹脹、食少便溏等症狀。肺癇,因肺主呼吸,肺氣虛弱,呼吸失常,故見喘息、咳嗽等症狀。腎癇,因腎主水液,腎氣虛衰,水液失調,故見腰膝酸軟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按五畜叫聲及發病時體態命名,又名五畜癇。即犬癇、羊癇、牛癇、雞癇、豬癇。犬癇,因發作時似犬吠,故名。羊癇,因發作時似羊叫,故名。牛癇,因發作時似牛叫,故名。雞癇,因發作時似雞叫,故名。豬癇,因發作時似豬叫,故名。
五癇的病因病機,主要為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功能失調,導致氣血陰陽失調。治療上,應根據五臟病證的不同,辨證施治。
五癇的預防,主要為平時注意調養,保持精神愉快,情志舒暢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勞逸結合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五癇的危害,主要為發作時可出現抽搐、角弓反張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腹脹、食少便溏、喘息、咳嗽、腰膝酸軟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嚴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五癇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抽搐、角弓反張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腹脹、食少便溏、喘息、咳嗽、腰膝酸軟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結合相關檢查,如血常規、肝功能、腎功能、心電圖等,可以做出診斷。
五癇的治療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辨證施治。如肝癇,可用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方藥治療;心癇,可用天王補心丹、歸脾湯等方藥治療;脾癇,可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藥治療;肺癇,可用百合固金湯、二陳湯等方藥治療;腎癇,可用六味地黃丸、金匱腎氣丸等方藥治療。
五癇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早期診斷,積極治療,預後良好。如果病情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