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陷為中醫痘疹病證之重候,首載於明代《古今醫鑒》,指痘瘡透發過程中因邪毒內迫、正氣不支而出現的五種危重證型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滯血凝,氣液耗傷」,蓋痘毒本當由裏達表,若邪盛正虛或調治失當,則毒不外透而反內陷,致痘漿不得成灌,甚則塌陷枯涸。五陷分證如下:

紫陷
多屬血熱熾盛,毒滯營血。證見痘疹紫暗,根窠緊束,頂陷無漿,伴見壯熱煩渴、舌絳脈數。此因熱毒熾盛,燔灼營血,血瘀氣滯而漿液不得化生。治宜涼血解毒、活血透絡,方用清瘟敗毒飲合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
黑陷
乃毒火極盛,深入髓血之危候。痘色黑如煤,根腳散漫,凹陷乾枯,多伴神昏、抽搐。此證因火毒熾極,劫爍真陰,臟腑氣血敗壞。急當瀉火解毒、護陰開竅,方用神犀丹合安宮牛黃丸,外敷雞子清調護。

白陷
屬元陽虛衰,氣化無力。痘色淡白,頂陷皮薄,漿清不斂,兼見畏寒、脈微。此因正氣大虛,脾腎陽衰,無以蒸化膿漿。治宜溫補托毒,方用保元湯加鹿角膠、肉桂,佐以糯米粥助其灌漿。

灰陷
為氣血兩虧,毒滯不化。痘色灰暗,塌陷如齏粉,漿液稀薄,伴氣短懶言。乃因氣虛不能托毒,血虛無以釀漿,病涉心脾兩虛。法當益氣養血、托毒外出,方用人參養榮湯加黃耆、穿山甲。

血陷
屬血瘀氣痹,絡脈不通。痘疹紫赤,頂陷出血,痂皮乾結如血靨。此因血分毒熾,絡傷血溢,氣機痹阻。治宜涼血和營、化瘀通絡,方用桃紅四物湯合紫草飲。

五陷之辨,重在察色驗脈,審其氣血虛實、毒邪淺深。明代《痘疹心法》強調:「陷者,毒伏而不外透也,當辨其色澤以分臟腑。」臨床須與痘瘡順證之「五日放標,七日灌漿,九日收靨」的正常病程相鑒別,凡見頂陷無漿、色異神昏者,皆屬逆候,揭示臟腑氣血嚴重失和,毒邪內陷之危象。歷代醫家如萬密齋、聶久吾等,於痘疹辨治中尤重五陷轉歸,認為「漿成則毒化,陷伏則變生」,足見其為痘疹病機轉折之關鍵。